当前位置:首页 > “五老”风采> 详情页
传播科技育新人,在组织发展中药材产业上共同致富奔小康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http://www.zgggw.gov.cn/ 2018年11月14日

来源: 河北省关工委

武会来,66岁,中共党员,19年来传播科技育新人,在组织发展中药材产业上共同致富奔小康。

一、瞄准优势,学知识,学本领,学创业。   十九年前,因企业转制,武会来从县建筑公司党支部专职副书记岗位上下岗回家务农,回家干什么?思前想后,看到地里不少杂草是小时候治病药用的中药材,同时听说山区陈庄集上民谣:拉不完的陈庄草,填不满的祁州城。这种草根是红色的,老百姓叫它“红根”,学名“丹参”、“仙草”。历史上灵寿就有药王(灵寿侯)邳彤两千年中药文化记载。 据史料记载:后汉光武帝刘秀建立政权后,封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邳彤为“灵寿侯”。邳彤能征善战且精通药理,他发现灵寿(红根)丹参药效特别优越,便以丹参为主匹配佐使,为士兵与百姓疗伤治病,解痛救命。还教百姓采售丹参运往祁州换回米、面、布匹,救民于水火。从此丹参跻身上品,功传四方,被写入东汉编辑的《神农本草经》一书,邳彤也被世人称为药王,皇上封他为药王。
又从河北师大统计资料看到:灵寿县野生中药材80余科目,448个品种。从地理条件看,灵寿是七山二水一分田,山场丘陵面积大,历届县委政府都重视发展中药材产业。这都是发展中药材种植的优势。

1999年下岗后,武会来首先在邻村秋山村以每亩70元的廉价承包了50亩河滩沙荒地,作为中药材种植试范园,经营了4年,尝到了甜头,鼓舞了士气,坚定了信心。接着在县职教中心试验田里建了灵寿中药材GAP培训示范基地,又从书店买回《药用植物栽培学》等20多本书籍,报考了中国农大中药材栽培技术函授学习班学习,定期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中心参加培训学习。在干中学,学中干,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自2003年以来,他主持和参与了省、市、县中药材种植科研课题13项,荣获“石家庄市兴山创业技术成果奖”10项,“河北省山区创业奖”3项,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奖”1项;还撰写中药材高产栽培技术论文三篇,刊登在《中国农业》、《河北农业》、《河北科技》等刊物上,撰写出版的《灵寿中药材》《创业致富梦》一书,在灵寿广为传播;丹参在每年伏季扦插播种技术、志远与芝麻间作增效配套技术,发展为灵寿地道中药材丹参特色产业。

二、搭建平台,为发展中药材提供载体。

一是建立组织,发挥组织领导作用。

2000年5月由武会来牵头自发成立了86户的中药材协会这个服务协调性的组织。2007年7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成立了灵寿县邳彤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并当选为1-3届理事长,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截至目前,全县已发展到28个专业合作社,涉及10个乡镇,160个村,6800户,几乎每一户都有中青年农民参与。

二是积极筹建技术服务站,带动辐射片区农民积极性。

中药材种植分布在丘陵、山区荒坡荒滩上,灵寿县地形又是南北长200多里,为了提升当前产中产后服务,他又在种植面积大且交通方便地区,建设了6个中药材生产回收服务站,每一个服务站建设资金由合作社、农户和社会投资共同筹措。例如谭庄乡刘库池服务站的建设,北谭庄村靳国录和靳毅前几年种植中药材发家致富后,看到中药材产业的广阔前景,他二人个人筹资40万元入股,其余的资金由6个专业种植合作社筹集,今年6月,该服务站已投入使用。服务站的运营模式是统一优种苗供应,统一产品检测,统一回收,统一加工(晾晒、分拣、仓储),统一品牌销售,统一盈余返还,这种办法受到药农的欢迎,提高药农的种植积极性。

三、落实优惠政策,促进中药材产业持续发展。

一是“借一还一”供籽种,即由合作社借给开始试种药农籽种,收获后借一还一,等于不下本钱先受益。二是落实“三免费、三优先、一奖励”政策。即免费组织培训,免费组织专家田间指导,免费组织参观学习。优先提供优种优苗,优先培训技术,优先参加经验交流。一奖励是每年评选种植面积大、效益好、诚实守信、敬业致富的带头人,给予现金奖励。例如贫困村东青同牛新芳种丹参亩创收突破4000元,奖励现金2000元;漆油沟赵平均种丹参棵创产3公斤,亩创收突破5000元,奖励现金2000元,培育连片发展规范种植示范村;干旱时节,免费支持石咀二堂、程家庄吉明、下邵赵云生赵艳生、邳彤等合作社成员抗旱水管393盘,计15720米;苗弱时节,免费帮助李家沟萧琳、程家庄吉明、下邵赵云生赵艳生、邳彤等合作社成员丹参专用有机肥295袋。优惠政策的落实,大大调动了种植药材的积极性。现在全县种植面积达到5.3万多亩,产量约4800吨,产值1.1亿万元。

四、搞好服务,共同致富。

2009年县关工委聘请武会来为灵寿县关工委五老科技兴农宣讲团团长,给予他极大地精神支持和鼓励,促使他更加刻苦钻研中药材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还借鉴刘备三顾茅屋的精神,到处聘请专家教授莅临我县药材培训基地,授课讲学,必要时还请他们到药农的种植地头现场指导。2003年——2013年先后邀请了中国农大中药材研究所所长郭玉海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文全等专家2次;河北省农科院药用植物研究中心主任谢晓亮研究员、河北医科大药学院于树宏教授、严玉平教授、石家庄市农广校原校长刘占中、王树良教授等省市级专家136人次,室内授课53次,深入田间指导83次,受益人2900余人,培养1100名技术骨干。这些技术骨干都是中青年农民,他们经过几年的努力,都已脱贫致富。例如青廉村贫困户马老根种药材30亩,当年收入8.3万元;李家沟村梁合群承包荒坡200亩种植药材,年收入11.28万元;谭庄村特困户候秋忙种药材致富后,翻盖三间瓦房,当上村副主任;陈庄后山村创业大学生王冬丽,种植中药材致富,盖起了二层小洋楼,当选县政协委员,还是入党积极分子。

几年来武会来倾注心血创立了“灵寿丹参”等5个中药材品种,于2010年获得中国有机农产品认证。 “灵寿丹参”2015年被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为中国地标产品,2016年被河北省工商局认定为“河北省著名商标”,2017年被京津冀首届中药材发展大会评选为中药材功能茶“优秀产品”,入选中央国家机关老干部健康服务产品名录,2018年被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认定为“河北省知名品牌”。

武会来是一名五老志愿者,为搞好服务,为灵寿县顺利脱贫出列,为了广大农民发财致富奔小康,没有节假日,只有五加二、白加黑的实干、苦干加巧干,足迹踏遍了慈河两岸80多公里的岭坡荒山,多数时间骑自行车或者徒步行走,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的指导药农栽培技术,不厌其烦的讲解授课,进行传帮带。19年来,接待咨询一万余人次,电话不计其数,组织技术骨干到安国参观学习2次,组织现场经验交流多次,受到广大种植户好评,见面时都亲切的叫他“武老师”。
药农们脱贫致富了,武会来也住上了122平米的楼房,通过技术咨询、入股合作社和流转土地等方式,年收入相当于本地一个离休老干部的待遇。中药协会和邳彤合作社还在县城租了二层小楼,用于办公和销售,方便了与外界的信息交流,更加快捷的为广大药农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