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五老”风采> 详情页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老干部李兰珉:致力非遗保护 实现文化传承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http://www.zgggw.gov.cn/ 2019年05月21日

来源: 山东省关工委

李兰珉,原淄川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现任淄博市聊斋俚曲剧团团长,区人大老干部党支部书记。退休后的他心系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聊斋俚曲的保护和传承,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创编演出聊斋俚曲戏的事业中来。他始终坚持文化惠民的理念,接任团长后更是带领剧团积极参加各项文化活动,多次组织送戏下乡演出,受到群众的一致称赞和欢迎。如今,淄博市聊斋俚曲剧团已成为老百姓心中名副其实的庄户剧团。

李兰珉.jpg

建团至今,李兰珉带领的剧团已创编、排演了十五出聊斋俚曲戏,并已汇编成《聊斋俚曲戏剧本选集》出版。在第一本《聊斋俚曲音乐集》的基础上,他又组织整理搜集散失曲牌和新创编的聊斋俚曲戏中的精彩唱段,汇编成《聊斋俚曲音乐集》(第二本)。他还策划将俚曲剧团成功演出的典型剧目制作成《聊斋俚曲戏集锦》,将聊斋俚曲典型曲牌录制成《学唱聊斋俚曲》光盘,赠发各文化基层单位和群众文化团体。这些对促进聊斋俚曲的学唱、聊斋俚曲戏的演出都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将聊斋俚曲的传承事业落到实处,李兰珉组织主办了三期聊斋俚曲少儿培训班,培养少儿学员30多人。在淄川区实验小学成立了第一个聊斋俚曲少儿艺术团,定期组织本团骨干演员为学生上课、辅导,并将剧团编排的聊斋俚曲说唱《学究自嘲》、《石榴开花红似火》等经典剧目教给孩子们排练、演出,收到了良好效果。他积极与教体部门协调,共同举办了“聊斋俚曲校园传唱研讨会”,培训全区骨干音乐教师27人,初步将聊斋俚曲基础曲牌的教唱列入校本课程。为了俚曲艺术进一步得到推广,他还率领剧团在我区各乡镇设立十几个戏剧培训点,骨干人员定期下去进行戏曲艺术培训,极大促进了聊斋俚曲的保护和传承。

a4ef188fbdf7ae968d5bf71521f7ccf.jpg

据不完全统计,剧团迄今共组织参加公益演出活动400多场次,观众多达十几万人次,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演出的剧目更是屡次获奖。其中《求骂》先后荣获第六届国际小戏艺术节最佳推荐剧目奖、中国十艺节山东省“星光奖”金奖、首届山东省地方戏新创作小戏展演二等奖、第二届山东省农村地方戏大赛二等奖、第三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三等奖;《王六郎》荣获第五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三等奖、淄博市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文艺精品工程”奖、淄博市首届新创作小戏优秀剧目调演三等奖;《新编墙头记》《丫头大主任》《拉坟》《钟妹庆寿》《少年夫妻老来伴》等剧目在淄博市各届新创作小戏优秀剧目调演中均获一等奖。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9月,淄博市聊斋俚曲剧团作为我省参赛队伍中唯一一家民间剧团,推选的两个作品分别荣获山东省戏曲红梅大赛一、二等奖;2016年11月,小戏《求骂》又在全国第十三届华东六省一市戏剧小品大赛,荣获银奖。李兰珉和他的团队也先后获得山东省振兴地方戏曲示范基地、淄博市优秀民间剧团、淄川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突出贡献奖、第六届淄博市十佳模范老人等荣誉称号。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李兰珉的辛勤付出。他事事身先士卒,既是策划组织者,又是亲身实践者,在他不懈地努力下,剧团规模越来越大。淄博市聊斋俚曲剧团现拥有三百多平方米的办公、排练活动场地,价值近三百万元的固定资产,大型流动舞台演出车、道具设备专用货车、演员专用大客车、服务面包车、大型组合舞台、高级灯光、音响、各戏专用服饰道具,应有尽有,可满足同时上演10场戏的需要。在加强剧团基础设备建设的同时,李兰珉还注重人才挖掘与培养,从刚开始的十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51人,其中编剧、编曲、导演等职要人员14人,乐队21人,专职演员16人。他和他的团员们不仅拥有过硬的专业素养,还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常常心怀群众,热心公益,为服务群众文化生活做出了突出贡献。

目前,李兰珉正积极带领他的团队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紧紧抓住“聊斋俚曲”这条文化传统主线,大力发展地方特色文化,积极自编、自创聊斋俚曲戏,为打造出蒲松龄俗文化的聊斋俚曲戏精品尽心竭力,创造条件。2017年,聊斋俚曲剧团已被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列入“三位一体”考察项目,为聊斋俚曲进一步打造成板腔体的聊斋俚曲戏,成为山东省新剧种奠定了基础。2018年春节前夕,李兰珉参加了在郑州举办的全国稀有剧种互联网春晚,并做客直播间向全国观众介绍了聊斋俚曲戏。

同时,李兰珉作为区人大老干部党支部书记,注重创新离退休干部党员的管理服务方法,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组织活动,不断增强老干支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庆祝建党97周年,组织离退休干部党员到沂源618战备电台进行“不忘初心,追忆红色历程”主题党日活动,激发了离退休干部党员“退休不褪色”的热情。

正是有了李兰珉这样务实求真的老干部做带头人,正是有了聊斋俚曲剧团这样一支“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的团队,才铸就了聊斋俚曲保护、传承事业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