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详情页
家风家训——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执手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http://www.zgggw.gov.cn/ 2019年09月10日

来源: 陕西省关工委

家庭、社会、学校教育是对少年儿童进行成长成才教育不可缺一的有效途径。而家庭教育早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并且贯穿人的一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重视家风教育,指出了家庭教育的重点之所在。近年来我县关工委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在全县社会各层面广泛开展“弘扬周文化、传承好家风”活动,在工作实践中感受到了一些需要探讨研究的问题。

一、家风家训的内涵与外延

家风是一个家庭、一个家族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流传下来为人处世的风格,是一个家庭、家族集体道德品质的集中显现。每个家庭成员的社会行为都带有家风的烙印,它是一种无形而又明显感受到的存在。家训则是祖辈流传下来的教育下一代的语言或文字,是家风的结晶,是家风的浓缩,是家风的语言或文字表现。家风是潜移默化式的教育行为,家训是有明确目标的教育行为,二者既有区别又有紧密联系。家风、家训的外延可以辐射到家谱、族谱文化,族规、族训文化,祠堂文化当中去,在现在的村规民约中有一定的折射。家风、家训乃至族规、族训、村规民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帅下,是对少年儿童和社会公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重要途径。

二、家训搜集整理的现状

在去镇、村、校、家庭考察好家风示范村、示范户、示范校、好少年的工作过程中,我们接触到的文字家训资料大多都是在活动中村组干部动员组织编写的,只在个别文化积淀深厚的家庭见到了流传下来的文字家训。在祠堂房屋及相关文字资料保存较为完整的蒲村镇邢氏祠堂、凤鸣镇周氏祠堂、沈氏祠堂、雍川镇苗家祠堂等见到了流传下来的族谱、族训,都具有一定的欣赏参考价值。相比较而言,现在编写的家训、族训除时代特征鲜明外,文字功底和教育目标相对较差,不便记忆和流传。反映了在家训、族训文化的重视和传承上还有一定的缺失。如果要分析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笔者以为有以下几个因素:

1、社会文化背景。台北大学教授王财贵在推广传统文化活动中分析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时提出,太平天国时期提出的打到孔家店,伴随鸦片战争西方文化的传入,白话文运动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大陆和台湾无一例外。在上世纪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中,随着破四旧,传统文化也受到一定的冲击,人们把家谱、家训、族谱、族训等都当作四旧清除了,形成了家庭、家族文化的断代。

2、家庭文化因素。一九四九年解放以前,绝大多数人口都是文盲或半文盲,生存是第一要务,贫困家庭依靠口口相传的形式教育子女,没有条件形成文字家训。解放以后,随着全国扫盲运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到目前,青壮年文盲已全部消除,已经具备了形成文字家训、族训的条件,但由于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家训、族训仍然没有引起广泛重视。

在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弘扬传统文化氛围日渐浓厚,家风教育、家训教育被提到了重要位置,各级纪委要求各村建立家风家训馆,为家庭、家族整理健全家训、族训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三、家风、家训在家庭、社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家庭、社会、学校教育对少年儿童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是人所共知的道理,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的效果如何则需要我们认真地反思。

1、学校教育。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明代大儒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指出: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的道德规范,不是单一給学生教知识。上世纪九十年代,针对片面追求升学率提出了素质教育,但每年高考之后媒体大事操作各类状元,家长和社会各界也非常关注有关状元的报道,诱导学校在实际教学中把文化课教学当作首要任务。《民办教育法》颁布以来,各类民办教育机构蓬勃发展,他们以高收费、高工资吸引高水平教师,以高升学率吸引优秀学生,使公办学校的师资、规模受到严峻挑战。公办学校被迫以文化课教学质量去适应市场化的竞争,无形之中又弱化了德育教育地位。其结果是中小学校园暴力时有发生,大学生弑母,研究生杀研究生,在最近的香港乱局中内地在港读书的和过往留学生也参与了非法游行。我们绝对不能以个别现象来全盘否定我们的教育,但从这些学生的行为中反映出德育教育的盲区。

2、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已经为全社会所公认,但笔者感觉仍然是重智育而轻德育。父母在家的,爷爷奶奶监护的孩子,一到双休日或节假日孩子大多被送到各类补习或培训机构,家长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少之又少,即使回到家里也是有大量的作业要做,家长和孩子沟通没有机会,家庭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也落不到实处。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由于受年龄和知识的限制,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

3、社会教育。社会教育的对象和目标是针对全体社会成员的,针对青少年的教育内容缺乏个性特征。从机构职能上看各级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及成员单位是对少年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力量,但目前工作的重点主要是留守儿童、贫困家庭儿童、失学失教儿童,在全方位主动作为的德育教育上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上述三方面的教育中,都存在德育教育的不足,目前开展的传承好家风活动则可以弥补这些不足。搜集、整理、完善家训、族训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乃至学校教育中有一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1、鲜明的语言文字家训、族训是家风、族风的升华和结晶。每个家庭、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为人处事风格,它通过耳濡目染的形式教育子女,子女通过观察领悟接受教育。文化积淀深厚的家庭能够在传承发扬中对子女进行主动教育,大多数家庭不一定能做到。在弘扬好家风活动中,通过镇、村、组、学校的宣传、交流,绝大多数家庭都确立了文字型家训,使家风、族风得到了提高和升华。打破了历史上只有名门望族才有文字家训的局面,促进了家庭、家族文化的发展。

2、家训、族训使家庭、家族教育有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流传下来的家训、在活动中整理编写的家训,都对子女立身立德立业、爱家爱国爱党提出了明确要求,便于每个家庭成员学习遵守,也便于流传。使名门望族的家庭、家族文化正能量得以弘扬,使一般家庭无形文化得以文字表现,促进家庭、家族文化的发展。

3、传承好家风活动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更好的融和。学校通过开展征集好家训、讲家风家训故事、评选传承好家风好少年等活动,是学校对每个学生的家庭文化、家庭教育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使每个学生在亮自己家训、学别人家训的过程中受到教育,促进了大多数家庭健全了文字家训,也促进了家庭、学校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

4、评选、宣传好家风示范户、示范村活动使社会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镇、村、组在开展创建好家风示范户、示范村活动中,通过张贴好家风示范户事迹、家训,建立好家训一条街等形式,使家风、家训内容在户外宣传中占有一定的比列,增强了社会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因此,可以说家训、族训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力执手。

四、关于进一步深入开展弘扬好家风活动的思考

我县按照市关工委和县委、县政府部署安排,从2015年开始开展“弘扬周文化传承好家风”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如何更进一步深入开展此项活动,笔者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1、弘扬传统文化、传承良好家风活动应是一项长期坚持的工作。特定历史时期造成的家庭家族文化缺失,农村普通家庭成员告别文盲时间不长,在短期内构建相对健全、覆盖全部家庭家族的家庭家族教育子女的文字型家训族训还需一定时间的努力。

2、已经形成的各级党委、政府安排部署镇、村(居委会)、组干部组织实施,学校积极开展活动、关工委及五老检查、指导、协助,全体社会成员参与的工作机制应继续坚持。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各项法律法规是建立家训族训的统帅和指导。

4、家风、家训、族风、族训、家谱、族谱、祠堂等应是家庭、家族文化的统一体,应逐步予以健全完善。

5、借鉴《三字经》、《弟子规》、《颜氏家训》、《朱子家训》、《了凡四训》等传统文化精髓,同时也要借鉴本地名门望族流传下来的家训族训、家谱族谱, 使修订、新订家训族训具有教育性、文化性、传承性,增强家庭、家族文化内涵。

6、利用节假日宣传动员在外工作的专家、教授、学者、作家、成功人士、务工人员等共同参与家庭家族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