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层视窗> 详情页
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彩虹童伴计划:关爱乡村留守儿童 助力脱贫攻坚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http://www.zgggw.gov.cn/ 2019年03月01日

来源: 福建省关工委

当“386199”部队占据越来越多的村落时,当可爱的孩子们面临担惊受怕的时候,七彩虹社工和志愿者携爱而来。他们伸出坚实的大手;摊开温情的怀抱。以自己绵薄之力,为孩子们撑起一片晴空。

云霄是福建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有在校中小学生约7万人,孤儿和事实孤儿近百人,残障儿童400多人,留守儿童2560多人。2015年8月以来,云霄县彩虹公益联合会、县七彩虹志愿总队携手开展“彩虹童伴计划:云霄关爱留守儿童助力脱贫攻坚社工项目” ,以云霄留守儿童为主要服务,有效整合了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的资源,把社工的专业性和志愿者的群众性结合起来,在创新社会治理、开展社会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项目坚持群众主体、助人自助,发挥社会工作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帮助群众建立健全社会支持系统,支持群众提升自我脱贫、自我发展能力。经过项目团队三年多努力,云霄2560名留守儿童的社会融入性主动性增加,社会力量关爱留守儿童参与度提升,对于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是一次有益的实践探索。

中国的减贫在实践理念上经历了一个从消极被动的“输血式”减贫,到积极主动的“造血式”扶贫的过程。社会工作树立以帮助贫困群体建立自我帮扶机制为主的“造血式”帮扶理念,摈弃提供单一、暂时的经济帮扶和物质援助的“输血式”工作手法,转而帮助贫困群体发掘自身优势、进行能力建设。社会工作还确立“参与式”工作理念,强调贫困群体的参与,改变了以往政府和贫困群体自上而下单向互动的救助模式,提高减贫工作的效果。

在扶贫工作攻坚克难的新阶段,不仅要强调行政扶贫,也要注重社会扶贫的参与。社会工作参与扶贫可以使扶贫工作更加专业和科学。扶贫工作向精准扶贫的转变,逐渐强调“人”的个别化,寻求更加科学、公平和有针对性的扶贫方式。社会工作将维护“人”的价值和尊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永恒的目标,并将扶危济困作为自己的使命。精准扶贫所体现的人本主义精神与社会工作的专业使命不谋而合。社会工作者可以从根本上唤醒贫困群众的改变意识,从优势视角出发培养其改变的信心和决心,形成积极主动的脱贫态度;社会工作强调“人”的发展,注重培养扶贫对象的个人能力,使其能够自我成长,既要接受帮扶,也要离得开帮扶;再次,社会工作者作为资源链接者,可以有效整合各种社会力量投入到扶贫攻坚的任务中来,为扶贫工作添砖加瓦。开展社会工作,充分发挥社会工作在扶贫工作中“资源链接者”、“能力建设者”、“服务提供者”、 “政策倡导者”的角色作用,对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同步全面小康,有着积极的作用。

云霄“彩虹童伴计划”社工项目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组织协调、资源链接、宣传倡导的优势,积极投身扶贫活动,采用社工加志愿者服务模式,社工组织、志愿服务组织积极参与,联合相关部门、会同相关力量开展贫困村留守儿童及家庭的监护随访、调查评估、监护指导等工作,督促指导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承担监护主体责任。以困境儿童为重点,开展成长辅导、法制宣教、临界预防、行为矫正、社交指导、情绪疏导等社工专业服务。配合学校和社区做好适龄儿童“控辍保学”工作和成长关爱服务。为云霄农村2560名留守儿童提供亲情陪伴、精准帮扶、心理抚慰、学业辅导、心愿达成、感受城市、资源链接、兴趣拓展、社区融合等精准志愿服务。当好孩子感情的“交流员”、行为的“监护员”、生活的“管理员”、思想品德的“辅导员”和健康成长的“指导员”。构建起“党政统筹、部门联动、学校为主、家庭尽责、社会参与、儿童为本”的“六位一体”留守儿童教育管护长效工作机制,着力解决留守儿童“亲情失落、心理失衡、行为失控、学习失教、康复失救、安全失保、监护失助”等突出问题,保障其成长有爱、学业有教、亲情有护、安全有保,健康快乐成长,助力脱贫攻坚。该项目入选2017年民政部脱贫攻坚志愿项目展示活动,先后获得全国青年社会组织“伙伴计划”优秀项目、福建省首届志愿服务大赛银奖、2018年福建省“最佳志愿服务项目”等表彰,“童心彩虹桥关爱孤儿项目”获得全国学雷锋4个100最佳志愿项目。“蓝丝带行动”自闭症儿童家庭互动联盟项目获得第三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

本项目受益对象情况分析

留守儿童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现象,他们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出现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群体,也是最需要关注的特殊群体。对于留守儿童关爱不仅是个人行为,也是整个社会行为。从人的成长经历来看,较之物质及其他方面,爱的缺乏对孩子的心智发育和心理健康影响最大。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云霄县大量农民外出务工,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儿童整体素质的提高,关系着广大家庭、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着城乡建设和社会和谐稳定。

现在的留守儿童,家庭经济状况有了很大改善,既有国家资助政策的保障,又有精准扶贫项目的帮扶,温饱上不成问题,但孩子们最缺少的是“爱”。这种“爱”的源泉首先应该是孩子的父母。外出务工是贫困地区大多数孩子家长迫不得已的选择,而在短时间内这种状况并不能完全消除,这是整个社会转型期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因此,学校和社会就应当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对留守儿童“爱”的责任。

本项目的主要受众人群为漳州市云霄县边远山区乡镇(马铺、下河、和平、火田等)的农村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着孤独感、紧张感、失落感和焦虑感等心理感受以及社会认知度低、不敢表达自我需求和意见、交流能力较低、思维方式单一等行为障碍。由于常年与父母相隔,许多留守孩子在感情上与父母产生了隔阂,即使父母回家时也难以与父母正常交流。一些孩子寄人篱下的感觉,又会使他们出现心理偏差,带来负面的心理感受。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外出造成他们行动无人监管,生活无人抚养,学习无人辅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导致一部分儿童出现学习成绩差、性格偏激缺陷多、心理障碍严重、人生价值观扭曲等不良倾向。部分留守儿童通常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学生成绩不佳,在校表现不优;亲情缺失严重,心理发展异常;父爱母爱失常,孩子志向模糊。

根据留守儿童家庭状况,家庭环境及临时监护人的文化素质,年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云霄留守儿童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生活条件差、监护人监护能力差,只管“吃”的放纵型;父母不在家,由爷爷奶奶照看,隔代教育,只顾“给”的溺爱型;被父母寄养在亲戚家或朋友中,寄居他家,无法管的放纵型。

本项目的特点及与其他同类社会服务项目的独创与区别

理念:由悲情扶助向快乐公益转变。慈善和公益不需要眼泪和悲痛,应该提倡助人自助、社会协同、幸福共享的公益新理念,应给予救助对象更多的尊重。

方式:由施舍救济向能力激发转变。针对留守儿童的最迫切、最普遍需求,在给予关爱的同时,激发孩子的学习和游戏兴趣,让孩子的童年有更多欢声笑语。

环节:由发放活动向综合服务转变。社会专业组织牵头+企业家和爱心人士支持+公益组织和志愿团队承办+基层团组织监督评估活动效果。

项目采取社工加志愿者模式,从受益对象的需求出发,舍弃传统的单纯物资捐助模式,改变为从心理抚慰、学业辅导、亲情陪伴、兴趣拓展、社区融合等方面的帮扶,为农村留守儿童撑起一把保护伞。项目社工和志愿者成为孩子们思想道德教育的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疏导员,社会风尚教育的监护员,法律安全教育的宣传员,让孩子们在感受着爱的同时回报爱。

项目五大亮点特色:

1、以“志愿服务+扶贫攻坚”新模式精准施策、聚力攻坚。长期持续地面向当地留守儿童开展“四个一”精准关爱活动,实现教育精准扶贫到县、到乡镇、到村、到户,扶贫、扶智、扶心。坚持每个月与关爱对象进行一次通话、每季度满足关爱对象一个微心愿、每半年为关爱对象提供一次物资帮扶、每年对关爱对象进行一次实地走访,确保精准关爱活动落到实处。让他们能够感受到父母的爱、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引导家庭尽责。立足完善家庭功能、促进家庭融合、推动家庭尽责,引导和督促农村留守儿童父母或受委托监护人履行抚养监护主体责任,弘扬倡导良好家风家教,形成有利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

2、变“输血”为“造血”,化“外扶”为“内扶”,为困境留守儿童家庭量身定制产业脱贫帮扶措施,使精准扶贫工作呈现脱贫率高、返贫率低的可喜局面。贫困人口有无内生动力是反贫困成果能否做到可持续的关键。贫困从表面现象来看是收入或支出问题;从根本上说,是能力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能力扶贫是大家关注的问题。只有激发起贫苦人口的内生动力,他们有了通过自身努力脱贫的愿望,才会提高自己摆脱贫困的能力,我们的反贫困成果才能可持续。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我们将贫困留守儿童家庭作为外展服务对象,采取社工的理念和工作方法,来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运用专业的方法,使受助者发挥潜能,以自已解决自己的问题。利用专业手段,分析贫困人口的优势,激发他们的发展动机,帮助他们找到提升自己能力的途径,在使“救济式扶贫”向“增能型扶贫”转化中取得可观的成效。

3、实现“互联网+”与精准扶贫的有机结合。注重运用融媒体加强公益传播和项目宣传,发掘优秀典型事例。引导扶贫志愿者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挖掘自身“朋友圈”市场潜力,开展“三推一帮”(为结对帮扶的贫困户推销农特产品、推介劳务就业、推荐致富项目、帮助解决具体困难),帮助贫困户发展生产,实现脱贫增收。

4、项目跨界整合,实现平台共建、资源共享、成果共有。整合各部门各单位和社会各界资源联合开展扶贫志愿服务。项目团队联合工会、妇联、文明办、教育、文化、关工委等部门,进一步建立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的家长学校、网上家长学校、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校外教育辅导站、乡村少年宫、图书馆等校内校外一体、线上线下互动的基层服务阵地,提高关爱留守儿童的普惠率和覆盖面。

5、探索建立志愿服务网格化服务管理新模式。切实把社工和志愿服务资源力量沉到一线、落到基层,实现志愿服务活动全覆盖,为留守儿童提供精细化、个性化、优质化的服务,打造志愿服务特色。通过开展丰富有益的特色关爱活动,推动完善以社区和村为依托,面向留守人口家庭的服务网络。

社工在项目运营中起主导作用

大力推进现代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少年儿童领域,既是解决我国农村留守少年儿童问题的迫切需要,又是现代社会工作的重要使命之一。     1、专业化的社会工作,能够使家庭功能缺失的农村留守少年儿童的心理定势产生解构。

2、社会工作的“人在情景中”的工作理念和原则,更好地关照了农村留守少年儿童的生活处境与社会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关联性。   3、社会工作的事前介入、事中介入和事后介入形式,有利于发挥社会工作在农村留守少年儿童领域的预防性和矫正性功能。

4、社会工作者的宣传者与支持联络者的角色,有利于加强与农村留守少年儿童的父母、实际抚养人及其所在的社区、学校和有关机构的联系,更好帮助农村留守少年儿童家庭解决实际困难与问题。

项目社工的主要任务

1、协助做好救助保护工作。协助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家庭随访,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组成、监护照料、入学就学、身心健康等情况进行调查评估,对重点对象进行核查,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妥善照料。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家庭链接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公益慈善资源,引导公益慈善力量、相关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等社会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家庭提供物质帮助和关爱服务。

2、主动履行强制报告职责。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农村留守儿童脱离监护单独居住生活或失踪、监护人丧失监护能力或不履行监护责任、疑似遭受家庭暴力、疑似遭受意外伤害或不法侵害等情况,并协助做好应急处置工作。协助做好对无人监护或遭受监护侵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精神关爱和临时监护照料工作。

3、配合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协助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监护法制宣传和家庭暴力预防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受委托监护人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引导其正确履行抚养义务和监护职责。配合调解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矛盾,促进建立和谐家庭关系,为隔代照顾家庭提供代际沟通、关系调适和能力建设服务。引导外出务工家长关心留守儿童,增进家庭亲情关爱,帮助农村留守儿童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加强与父母的情感联系和亲情交流。

4、积极开展社会关爱服务。组建云霄彩虹应急救援志愿队,协助中小学校和农村社区做好安全教育,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增强防范不法侵害的意识、掌握预防意外伤害的安全常识。协助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及早发现并纠正心理问题,提供心理援助、成长陪伴和危机干预服务,疏导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人格健康发展。提供社会融入服务,增强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协助做好农村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临界预防,对有不良行为的留守儿童实施早期介入和行为干预,帮助其纠正偏差行为。

项目开展的几项主题志愿活动:

立足“爱”字提升活动内涵。推进“春蕾计划”、“春蕾圆梦工程”等公益项目,推动“爱心妈妈”、“爱心家庭手牵手”活动,协调社会各方面为留守儿童做好事、办实事。广泛汇聚社会力量,从学业支持、亲情关爱、生活帮扶、安全援助等方面“1+1”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开展“与爱同行????爱心妈妈关爱留守儿童”、“幸福快车????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同乐夏令营”等关爱留守儿童主题活动,让留守儿童感受来自社会的温暖;推动“同享阳光,让爱飞翔”、“同一片蓝天”等公益活动和培训计划,让大爱陪伴留守儿童成长。

立足“家”字提升家长能力。持续深入开展“科学家教进万家”、“家教志愿者进农家”等活动,有效提升留守儿童家长及其监护人的家教责任意识和科学教子水平;针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薄弱环节,建立健全农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继续发挥网上家长学校作用,努力提高留守儿童家长科学家教水平。

立足“实”字打造服务品牌。在全县留守儿童集中的地区和学校,建立“漂流图书屋”,深化“儿童快乐驿站”项目建设,为儿童提供包括游戏、娱乐、教育、保健和心理支持、情感关爱、生活帮助等一体化服务阵地。以产业扶贫行动为载体,推动建立一批创业基地,帮助留守儿童家长回乡创业就业,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

立足“新”字健全工作体系。努力形成“党政主导、部门联动、社会支持、家庭参与”的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机制。通过成员单位目标责任分解,推动完善保障留守儿童的政策体系;推动健全多部门参与、多资源整合的关爱服务体系;推进留守儿童信息纳入社会管理大平台,建立便捷共享的留守儿童信息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