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层视窗> 详情页
因地制宜 创新载体 打造青少年关爱教育新平台——山东省莱芜市关工委扎实创建城镇“校园关爱驿站”和农村“校外成长共同体”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http://www.zgggw.gov.cn/ 2017年06月03日

帮助广大少年儿童安全度过下午四点半放学后的真空时间,妥善做好学生放学后的家校衔接,莱芜市关工委联合市教育局在调研摸底和试点先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形成了城镇“校园关爱驿站”和农村“校外成长共同体”两种“四点半学校”创建模式,着力解决孩子们放学后的管理教育问题,保障孩子们安全、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校园关爱驿站

考虑到我市社区建设不规范、城区学校较少等因素,市关工委和市教育局研究商定将“四点半学校”统一建在校内,命名为“校园关爱驿站”。 2015年,我市试点成立了7处“校园关爱驿站”,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已在全市城镇学校推开。

一是加强资源整合,完善软硬件配备。按照“规划合理、安全便捷、功能齐全”的原则,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少年宫、活动中心、图书室、活动室、空闲教室、操场等场所资源,配备电脑、图书、音乐、美术、体育等学习活动器材和书架、桌椅等基础设施,设立“自主学习区”和“综合活动区”两个功能区,分别用于完成家庭作业和开展音乐、美术、棋类、球类、绘画等实践活动。同时,建立了稳定的专兼职教师志愿者队伍,即包括本校教师,也包括“五老”队伍、“爱心妈妈”、青年志愿者等,教师全部免费值班,为学生提供健康教育、心理疏导、临时监护、兴趣指导等服务,保障学生们放学后有所依、有所靠,正常有序的在校开展活动。

二是创新方法思路,突出趣味引领。按照“安全、多样、实效、趣味”的运作思路,以组织开展思想教育、文明礼仪、兴趣小组、心理健康等丰富多彩的特色教育活动为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轻松有趣的活动中陶冶身心,使孩子们学得开心,乐在其中。市实验学校建立了“爱心驿站”活动中心,开展“当好临时父母 倾注师长爱心”的结对帮扶活动,每位教师帮扶2至3名儿童,重点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加强教育;高新区裕丰小学关爱驿站依托15个特色教室开展各项学习、心理和课外活动,依托校本课程设置了“123”课程,即一个学习辅导,2个体育项目(足球、乒乓球),3个文娱项目(古筝、围棋、书法)

三是加强制度建设,强化服务管理。突出学校的主体作用,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分工,确保“校园关爱驿站”正常开放、有序开放,发挥最大效益。一是制定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包括与学校家庭的衔接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管理人员和教师任职制度、检查考核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及安全应急预案等,确保“校园关爱驿站”规范安全有序运作。二是明确职责分工,加强监督指导。学校安排中层以上干部加强管理,做到集中有人监管,活动有安全措施,进出有统一组织。三是广泛宣传,营造浓郁氛围。各有关单位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使活动开展有声有色,大力宣传先进典型,树立正确舆论导向,提高社会各界对“校园关爱驿站”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二、校外成长共同体

为促进农村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解决下午四点半放学后孩子们的安全、教育问题,在现有村村通校车的基础上,总结推广教育系统建立“校外成长共同体”的经验,延伸服务对象和范围,丰富活动形式和内容,打造我市“四点半学校”的新阵地。农村“校外成长共同体是以年级、村庄或社区为单位,以家长委员会、学生家长和“五老”同志为主导,利用“农家书屋”、“乡村少年宫”等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遵循就近组合、以大带小、能力搭配、男女平衡的原则,学生自愿报名,6至8人为一组,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学习与道德实践活动。目前,我市共建立校外成长共同体2600余处,3000多名家长参与,受教育学生近5万人,在帮助学生科学合理地规划校外学习和生活,提高学生自主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成长能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是突出家长委员会和“五老”的主导地位。校外教育不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必须突破传统的“学校中心”模式,这就需要发挥家委会和广大“五老”的主导作用。我市从2010年开始,在全市所有中小学和幼儿园建立了学校、级部、班级三级家长委员会,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五老”同志在农村居住的较多,存在老教师、老艺人等“专才库”,他们亲合力、组织力、传带力强,是建立校外成长共同体,促进家校联手履行教育管理责任的参与者和主导者。例如有的学校通过联系社区、村委,走访部分老艺人,经过多方合作协商,老艺人愿意为孩子的全面发展奉献力量,并轮流值班,一周两次义务辅导等。

二是注重校外成长共同体的载体设计。在时间安排上,主要考虑下午四点半放学后的时间段和周末、节假日的休息时段。在组织设计上,决策机构是家委会重组后的家委会互助社,学校代表、社区代表、“五老”等志愿者代表共同参与进来。在队伍设计上,一方面是基于学生家长的常设队伍,主要负责校外教育的日常工作,如活动开展、安全维护等。另一方面是基于校内教师、“五老”志愿者,建立校外教育的导师队伍,主要承担校外教育活动的设计任务。在活动设计上,要求正确处理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关系,德育为首、五育并举,倡导开展党史国史教育、法治教育等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和文体娱乐、技能培训、综合实践等素质提升型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例如定期召开各类安全教育实践活动,比如以共同体为依托开展的“发生在我身边的安全事故”实践活动,孩子们在调查中深刻的感受到了事故的危害性,提高了防范意识。

三是强调各类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地区实际已形成了比较丰富的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如我们立足偏远山区未成年人课外活动场所建设薄弱的状况,联合市文明办、团市委印发了《关于充分发挥庄户剧团作用,在乡村建立民办少年宫的通知》,鼓励各庄户剧团自愿申报民办乡村少年宫,免费为农村未成年人提供场所、器材、师资,并重点关注留守儿童,努力使乡村少年宫成为留守儿童之家,其中莱城区牛泉镇西部山区任家庄村旭亮艺术团就是典型代表。又如每年都有上百名大学生志愿者和很多热心的驻农村社区的企事业机构,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 效果很好。中小学校外成长共同体就是要将这些原本分散、隐性的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一股合力,从而推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三、主要成效

校园关爱驿站、校外成长共同体的建立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进一步提升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成为家校共建的新平台、关爱弱势青少年群体的新载体,得到了家长的欢迎,社会的认可。一是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很多老师感受到有了校外成长共同体,就可以把更多的精力用到课堂上,教研活动精益求精,师生互动情趣横生,学生完成课业更加主动,学习成绩提高很快。在共同体内,先进帮后进,从而携手共进步。二是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显著提升。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孩子的心灵得到净化,志趣变得高尚,道德得到升华,特别是团结意识、责任意识、爱国情怀进一步加强。有些调皮捣蛋的孩子在这里变成“好伙伴”,玩世不恭的孩子成为志存高远的“学霸”。三是青少年校外成长环境进一步优化。校园关爱驿站和校外成长共同体有效地解决了部分家庭的孩子放学后无人看管的实际困难,极大地降低了孩子的安全隐患。家长担心的安全隐患便不再是问题。孩子有了温暖的去处,不再私自下河洗澡,不再沉迷网络游戏。特别是留守儿童、贫困学生得到了更大的关爱。热心的爷爷奶奶为他们购买了新书包、新衣服,给他们讲故事,教才艺,使他们也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