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层视窗> 详情页
创建和谐温馨校园 确保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单县希望学校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http://www.zgggw.gov.cn/ 2017年06月03日

来源: 原创

单县希望学校创建于2002年,是一所全日制寄宿式民办学校,包括小学、初中两个教学部。学校占地总面积3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124260平方米。共有教职工970余人,在校生12000余人。其中9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留守儿童占在校生总数的80%以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大农村中青年父母,为了脱贫致富,纷纷把孩子留在家中,到城市去打工。随着留守儿童的不断增长和时间的推移,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和管教方面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给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带来严重影响。如何解决留守儿童在新形势出现的新问题,使留守儿童能健康成长。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市、县关工委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下,们把做好留守儿童工作放到了重要议事日程,加强了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加强了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加强了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加强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努力构建和谐温馨校园,让留守儿童把学校当家,把老师当父母,让留守儿童快乐留守,健康成长。

一、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明确责任,加大对留守儿童教育、关爱工作的力度。

留守儿童是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由于他们长期与父母分离,得不到父母的疼爱,缺少家庭的温暖,以致于性格上缺失,行动上盲目,学习不刻苦,纪律性差,已成为影响学校和社会安定的主要因素,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会大量存在,它至少会在今后三代人的身心上打下深深的烙印,他们的成长状况将会极大的影响到未来中国社会的长治久安及和谐稳定。党和国家领导及各级党委政府、各级关工委对该项工作都高度重视。因此关注留守儿童刻不容缓。做好留守儿童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学校的和谐、安全、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更关系到为党和国家、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接班人的问题,为此我们采取多种措施,加大了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工作。

1、勇担责任、加强领导。我校成立了“留守儿童关爱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校董事长、关工委主任任组长,校关工委副主任和中、小学部校长任副组长,校关工委老领导和各年级主任为成员。从上到下形成一个网络,形成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的核心。我们还聘请了部分已退休的老校长、老教师充实到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发挥他们多年教学管理的经验和优势,协助学校做好留守儿童工作,掌握留守儿童的动态、信息,组织留守儿童开展活动。

2、统计分析,掌握信息。我校留守儿童中,单留守儿童占55.9%,双留守儿童占44.1%。

留守儿童在各年级的分布上,一年级占7%,二年级占8%,三年级占13%,四年级占12%,五年级占14%,六年级占12%,初一占15%,初二占9%,初三占10%。

留守儿童父母打工地点分布上,在菏泽市的有11%,在山东省其他城市的有36%,在其他省份的有53%。

在留守儿童中属于爷爷辈隔代监护的有78%,亲戚监护的有22%。

在日常表现上,表现优秀的有46.7%,表现良好的有30.6%,表现一般的有16.3%,表现较差的有5.3%,表现很差的有1.1%。

在学习成绩上,表现优秀的有38.9%,表现良好的有25.1%,表现一般的有18.9%,表现较差的有4.2%,表现很差的有1.8%。

3、调查分析,专项研究。我们聘请了原单县一中校长、省中学特级教师、山东省政府督学张中,原菏泽卫校校长、高级讲师周奉科县一中高级教师满宝明等老同志组成了“留守儿童课题研究小组”专门研究分析学校留守儿童状况,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并提出加强留守儿童工作的可行性建议,以供学校组织落实。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可以概括为四失一扭曲

学业上失教。留守儿童大都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老人们年纪偏大,身体状况不好,文化程度低,无力对孩子的学习进行有效地帮助和辅导,致使留守儿童在学习成绩差,厌学、无上进心。例如:4年级20班孟令辉同学跟随爷爷奶奶生活,父母在外打工,两年才回家一次,爷爷奶奶不识字,生活上只能勉强让孟令辉吃饱穿暖,在学业辅导上无能为力,在待人接物上也很缺乏教育,加之他生性好动,爷爷奶奶管教起来很吃力。来我校后,上课不注意听讲,总搞小动作,平时不注意卫生,经过了一个多学期的关爱教育,才转化过来。

性格上失衡。留守儿童处于父母鞭长莫及管不着,现监护人管不了或不会管的状态下,生活放任自流,自私任性,霸道蛮横。例如,六年级学生鲍新朋,家里经济条件很差,爸爸妈妈常年在外打工,收入微薄,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而爷爷又有精神病,只有靠奶奶一人支撑全家。平时疏于照顾,甚至吃不饱饭,天冷不能及时穿上厚衣服,极度缺乏亲情,几乎没有享受过父爱,母爱。在校表现很差,性格孤僻,自卑感严重,不愿意跟人交往,也没有好朋友,易怒,很难和同学相处,不服从管理。尤其是对班委会的同学,常常恶言相向,几乎全班同学都讨厌他。在老师的帮助下,他也下决心克服自己的性格缺点,但是坚持不了多久,就又变回原来的样子,如此反复多次,经过老师的教育,同学们的热情帮助,才逐步好转。

亲情上失落。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缺乏沟通,亲情缺失,致使留守儿童感情脆弱,偏执孤僻,缺乏自信,有自卑感。例如,三年级8班的付兴磊同学,父母都在外打工,一年也难回家一次,平时也不打电话联系,缺少父母的关爱,导致他性格很内向,没有朋友,不爱说话,遇到困难的时候,就爱哭。来我校后,班主任帮他建立帮扶小组,让性格开朗的同学跟他结对子做朋友,这才逐渐将他的性格扭转过来。

安全上失保。父母不在身边,负责照顾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或者姥爷、姥姥年纪大了,对他们的照顾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留守儿童安全意识薄弱,在饮食、交通乃至各种活动上,都存在不明白、不注意、不在乎等安全隐患,溺水、车祸、触电等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价值观扭曲。留守儿童的父母因为长期与孩子分离,不能照顾孩子而有愧疚感,便使用“物质加放任”的方式给孩子补偿,惯成了留守儿童乱花钱,图享受,摆阔气的坏毛病。

针对以上情况,我校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在实践中取得良好效果。

二、明确目标,理清思路,完善措施,健全制度,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落到实处。

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总体工作的目标是实现留守儿童的“四自一快乐”,即生活上自理,学业上自立,行为上自律,人格上自强,快乐的成长。

在工作思路上,把无微不至的关爱活动转化为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的工作体系,最终实现培养“四自”能力的目标,把学校变成留守儿童幸福温馨的家园、健康成长的乐园。

(一)、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

1、建档登记。我们对留守儿童进行了分类登记建档,主要内容包括:(1)、留守儿童的姓名、性别、年龄;(2)、 “留守儿童”父母的务工地、联系方式;(3)、 “留守儿童”第二监护人姓名、与留守儿童的关系,家庭地址、联系方式;(4)、 “留守儿童”的病史状况;(5)、 “留守儿童”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并建有留守儿童生日档案,留守儿童活动登记,留守儿童帮扶一览表等,做到随时可以查看了解任何一个留守儿童的基本状态和成长经历。每学期不间断的更新资料,做到实时动态化信息收集

2、健全制度。在几年来关爱教育留守儿童工作的实践中,我们不断摸索、建立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留守儿童管理制度。包括:“留守儿童情况登记制度”、“监护人联系制度、”“争先帮扶制度”、“沟通交流制度”、“家访制度”、“亲情联系制度”。确保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

3、加强管理。学校每月都召开全体教职工会议,传达上级关于加强对留守儿童管理工作的意见,强调老师一定要提高认识,增强责任心,切实做好留守儿童的工作,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爱护留守儿童。充分发挥代理家长的作用,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学校的温暖,以学校为家、视老师为父母。每季度召开一次帮扶老师、代理家长、留守儿童委托监护人座谈会。寒、暑假到困难留守儿童家中走访,给他们送生活学习用品,加强与家长、监护人的沟通,多方面了解掌握留守儿童的情况,以便针对性的教育管理。

(二)、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

1、构建五大亲情平台,弥补亲情缺失。

设立“亲情话吧”。利用周末时间安排留守儿童与家长通电话,倾诉知心话。

启动“天使梦想屋”。很多远方打工的父母白天忙碌,等空闲下来的时候,已经是深夜,无法再跟孩子通电话。我校利用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捐赠的“天使梦想机”,建立了“天使梦想屋”平台。让白天不方便与父母联系的留守儿童,在“天使梦想机”上进行视频留言,等父母有空的时候,随时就可在手机微信上看到孩子的视频留言,让父母了解孩子的情况,及时与孩子沟通。

建立“亲情网站”,开展“亲情视频面对面”活动。利用学校微机室300台电脑和耳麦、摄像头等器材建立了“亲情网站”,让有条件上网的家长在网上面对面与孩子交流。有效地解决了部分孩子长期与父母分离而造成的感情疏远问题,拉近了父母与孩子的距离,解决了困扰多年的“留守儿童父爱、母爱缺失”的难题。

、建立“校园风采面面观”栏目视频,利用学校网站把留守儿童在学校学习、生活、娱乐等情景拍成视频上网,告知学生家长可随时登陆学校网站浏览,让家长及时了解自己孩子的情况,解除了家长对孩子的担忧。

、建立家校微信互动平台。班主任利用手机微信朋友圈的便捷、快速、免费的新技术特性,与有条件的家长们组成朋友圈,建立家校微信互动平台。班主任把学生们在学校的点点滴滴都拍成相片,写成文字及时发到平台上,家长们很方便的就了解到自己孩子在学校的情况,而且家长们还可以与班主任积极互动,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方式方法。

亲情平台建立后,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例如,黄晴同学的父母在她5岁的时候就去南方打工,因为爷爷多病,奶奶的身体也不好,为了多赚些钱治病养家,黄晴的爸爸妈妈每年节假日都继续加班,一连五年,黄晴已经从幼儿园上到小学四年级了,与爸爸妈妈见面的时间都不到一个星期。甚至黄晴都忘了爸爸妈妈是什么样子。当黄晴和妈妈在“亲情视频面对面”活动中见面的时候,母女俩哭得都说不出话来,黄晴一直喊着“妈妈,我想你!”,感动得在场的老师都流泪了。现在亲情平台已经成为留守儿童和父母发展亲情的重要渠道。

2、周到看护,热情服务。学校专门安排了生活老师负责孩子们的生活起居,为孩子整理床铺,洗晒衣服,陪护有病的孩子。学校自建浴池,留守儿童每周洗一次澡,生活老师还帮孩子洗头、搓背。特别是小学一年级的新生,他(她)们从来没独立生活过,有的甚至不会吃饭。个别年龄小而又胆小的留守儿童,晚上生活老师还要像妈妈一样哄着、搂着他(她)们睡觉,一口一口喂地他(她)们吃饭。例如,一年级张一鸣同学来到我校后,刚离开家,晚上睡不着觉,总是想家。照看他的生活老师魏颖老师,让自己的孩子在别的床上睡,而自己每晚搂着张一鸣睡。经过一个多月的呵护鼓励,张一鸣同学才有了独自睡觉的习惯。

我校对孩子们的食谱也精心安排,根据学生年龄不同,四季变化,合理搭配饭菜,努力做到天天变样,顿顿有别,主食包括粽子、烙饼、小甜饼、面包、包子、馒头等。同时注意营养搭配,荤素搭配,色香味俱全,以增进学生的食欲。过生日是孩子们最高兴和难忘的事,我们给留守儿童分批过生日,准备生日蛋糕,唱祝福歌,并送上生日礼物,孩子们非常高兴。我们还专门召开留守儿童文艺晚会,演出与留守儿童有关内容的节目,帮个别性格内向的留守儿童找朋友结对子,让每个留守儿童都有知心朋友,真正做到“我留守我快乐”。

针对留守儿童性格孤僻,易孤单的特点,我们通过调整座位,成立学习小组,让每个留守儿童都与其他小朋友结成“手牵手”小伙伴的关系,并根据留守儿童的自身特点,指定一名同学做他的一帮一伙伴。某个留守学生内向,那么就为他搭档一个乐观开朗的伙伴,某个留守学生成绩不好,就为他搭档一个学习好,乐于助人的伙伴。通过“手牵手、一帮一”活动,有效的让那些性格孤僻内向的留守儿童不再封闭、自卑,变得活泼、开朗,学习成绩也得到很大提高。

在我校,从董事长到生活老师,无论职务高低,每个老师都是八名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从吃饭、穿衣、洗澡、以及生活、学业等各方面对留守儿童进行帮扶教育,既注重培养孩子独立自强的精神,又给予了孩子们期盼的的父母亲情。通过这些无微不至的关爱,让留守儿童与其他的孩子减少差异。更重要的是老师更懂得如何教育孩子,赢得孩子的爱和信任后,孩子更听话,乐于接受管教,改变自己。我校的代理家长制度深得学生家长们的好评,许多外地家长纷纷把不好教育的孩子送到我校,请老师帮扶教育。例如,林延臻同学,家在温州,从小就很顽劣,父母都无法管教他。一次林延臻的父母听我校学生在温州打工的家长说了我校留守儿童教育的情况,便不远千里把林延臻同学送到了我校。刚进校时,林延臻很不适应,总是哭闹,上课不听讲,下课到处捣蛋。为了促使他转化,他的代理家长朱文静老师付出了很多心血,几乎没有课的时候,就总是带着他,跟他玩,帮他辅导功课。晚上放学后,干脆把他带回家,给他做好吃的,晚上睡觉搂着他,还买了玩具给他玩,对他简直比亲妈妈都亲。这样过了大半个月,林延臻的心终于被感化了,含着泪对朱文静老师说:“朱老师,以后我叫你妈妈吧,我听你的话!”,逐渐的,林延臻同学变得有礼貌,守纪律,而且学习成绩也提高的非常快。

通过多年来对在校生基本情况的调查研究,我们还发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些学生往往是父母双亡的孤儿,离异家庭的子女,家中有患重病的亲人,或者突然遭到飞来横祸。他们的家庭破裂,生活困难,有的甚至是非常艰难,面临着即将失学的困境。为了对这些孩子在亲情上抚慰,生活上帮扶,我们学校在寒暑假,董事会领导及关工委和校中层领导都要去这些孩子家中走访慰问,无论严寒酷暑,都要自己集资,为生活贫困的孩子送去米、面、油和钱等慰问品,与学生家长深入交流。特别是单衍立董事长、校关工委的周奉科、王安民等领导更是结对帮扶多名特困学生。例如四年级田崇峰同学,父亲在外打工受伤瘫痪,为了治病,花尽积蓄还欠了一大笔债务。祸不单行,母亲带着父亲治病的路上突遇车祸又离世而去,一个原本幸福的家庭顷刻间遭到灭顶之灾,爷爷哭着劝田崇峰退学。学校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派人带着东西到她家去慰问。单衍立董事长当即决定结对帮扶田崇峰,自己出资一直供他上完初中。

每学期的家访都会发生很多感人的故事。例如,2012年除夕那天,董事长、关工委领导等,一起去五年级留守儿童赵志浩家里家访,赵志浩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到他家的时候,他爷爷还在外面给人帮忙,他奶奶在家里炸丸子,赵志浩帮着烧火。过年了,赵志浩父母都没回家,家里也没有什么喜庆的布置,显得冷冷清清的。看到我们带着礼品来拜年,老人家又惊又喜,感动得说不出话来,赵志浩奶奶当时拉着我们的手,就要跪下去给我们磕头,慌得我们赶紧又说又劝。经过这次家访,我们回校后对赵志浩同学做了祥细的教育计划,同时赵志浩的爷爷奶奶也配合着做好家庭教育,赵志浩同学表现得越来越好,成绩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我们建立了“安全信息联动反馈网络体系”我们做到全天24小时学生不离老师的视线。为了减少学生往返的次数,我校采取双周休息制。每到学生离校、返校时,我们都派专人专车送、接,并与家长办理交接手续(签字按手印)。有一年放暑假,三年级学生杨铭顺、田文迪、田文庆父母在北京打工,没时间回来接孩子,家中又没人护送。班主任姜老师就牺牲休息时间,乘车护送三个孩子到北京,见到孩子父母的时候,他们感动地不知说啥好,拉着姜老师的手连句话都说不出来了。

3、加强心理疏导,排解心理障碍。学校专门成立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咨询室,每班级也都建有特别调皮、暴躁、特别孤僻内向的“两特”学生档案,安排专门老师“坐诊”,与学生谈心,接受学生咨询,解决孩子的疑难问题,疏导学生的心理障碍。开展“心里话儿对你说”主题班会,让孩子们把心里话说给老师,让老师和孩子心与心相通。老师每周抽出一定时间与留守儿童交心,开展各种形式的谈心会。从生活上、学习上、情感上热心帮助孩子,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爱护,不是父母胜似父母,学校不是家庭胜似家庭。达到孩子有话愿给老师说,有问题愿找老师解决,有事情愿找老师帮着办。例如:留守儿童王田是三年级一班的同学,很内向,在学校几乎整天不说话,原因就在她一直跟着爷爷生活,爸爸妈妈都在外打工,在家里很少受到关爱,跟别的孩子在一起,常挨欺负。她爷爷把她送到我校后,时爱华老师成为她的代理家长。时老师几乎每天都找王田谈心,不断的开导她,为她补课,为她找朋友,结对子。经过半个学期的转化教育,王田同学终于开朗起来,考试取得很好的成绩。开家长会的时候,爷爷看到王田大大方方的为全班的同学和家长表演节目,激动得热泪盈眶,家长会后,专门给学校送来一面锦旗。

(三)、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1、深化感恩教育。学校一直把“孝道”作为学校师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抓手,形成“一道三心”感恩教育模式,暨立足“孝道”,培养“三心”:感恩心、恭敬心和天下为公心。每学期家长会,利用父母与孩子在学校相见的机会,我校举行“接受父母”活动,让孩子面对着家长,深情的说出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对父母深深的爱。让孩子对父母的感恩之心热血澎湃。在清明节、建党节、国庆节对孩子们进行感恩党、感恩祖国、感恩社会的思想教育,在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我们发动留守儿童给父母、给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给老师写贺卡、贺信、写上感恩的语言、祝福的话语,致以节日的问候,从而激发学生感恩亲人,感恩社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还定期组织留守儿童观看有教育意义的电影电视节目。如:《妈妈再爱我一次》,《背起爸爸上学》,《少年雷锋》,《暖春》,《离开雷锋的日子》,组织观看邹越老师《让生命充满爱》、《中华德育故事》等光碟。还邀请全国“十大孝星”之一的王锐、全国道德模范田秀英等来校作专题报告,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孝道的教育。同时,我们还注重组织学生开展感恩践行活动。周末我们组织留守儿童和其他同学一起到仟山公园、东沟河湿地公园去义务劳动,清扫垃圾。到老年公寓慰问,帮老人梳头、扫地、洗衣服,和老人聊天谈心,以此来培养孩子们乐于助人的精神。

2、开展国学经典教育。学校以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国学教育方向,将《弟子规》、《三字经》、四书五经等经典国学设为校本课程,纳入正常授课范围,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打开心智、启迪智慧,注重养成、陶冶情操,让广大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爱党、爱国、爱家乡的坚定信念。并通过组织晨读朗诵、课前齐诵、广播听诵、路队咏诵等方式进行诵读。每学期都组织开展“诵读国学经典”征文比赛和“诵读国学经典”演讲比赛。在诵读国学经典的基础上,组织广大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撰写心得体会和歌颂祖国、热爱家乡的文章。

我校现在正着手筹建单县民俗文化艺术博物馆,一是把有形的文物收集展示,包括古代的各种生活用品,农耕器具等,让孩子们对我们祖辈的生活有非常直观的认识。二是把民间艺人请进学校,作为老师把濒临失传的文化剧种、唱腔、乐器、演奏技艺传给我们的孩子,让文化之火,薪火相传,代代不灭。

我们还多次邀请国学专家孙一乃、高喜田、王琦、王良、肖先华、顾建华、张洪泉等名师到我校做报告,使全校师生受到一次次高水平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3、强化技能教育。学校成立了一百二十多个兴趣小组,有美术组、书法组、音乐组、舞蹈组、戏曲组、科技组、篮球组、乒乓球组、剪纸组、雕塑组等,动员有一定特长的留守儿童参与到小组活动中,既丰富了孩子们的课外生活,又学到了一技之长。2012年我校学生排演的三个戏曲节目被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快乐戏园”栏目选中并录制,于9月7日到14日向全国播放,极大地鼓舞了师生的参与戏曲活动的积极性。

4、加强普法教育。为让学生们学法、懂法、知法、用法,提高法律意识,自觉用法律保护自己,我们在学校开展了深入持久的法制教育。特别发动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积极参与,重点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犯罪法》。我校利用校本课程开展了安全教育、生存教育等课程,在暑假放假前,重点开展防溺水教育,组织学生体验交通安全,定期召开对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教育会议。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县关工委等部门组织的“全县中小学生法律知识竞赛活动”在全县第一届法律知识竞赛中取得团体第三名、第二届取得团体第一名的好成绩。为调动学生学法用法的积极性,我们还与县法院、县检察院结合,在我校举办了少年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担任法官、原告、被告、律师,用学到的法律知识审案、判案、起诉、答辩,收到极好的普法效果。我校在国家关工委、中央综治办、国家司法部联合组织的“关爱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中,被评为“全国普法先进单位”和“全国零犯罪学校”。

5、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但他们同样是祖国的花朵,是社会未来,学校关爱教育留守儿童的目的就是让留守儿童不在弱势,让他们与其他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为此,我校确立了国际化、信息化、品牌化、特色化的办学方向,不断探索教育的本源,努力帮助每个孩子塑造成功的未来。在董事会的努力下,成功引进美国ESL英语特色课程,为留守儿童提供了一个高效的英语学习平台。通过特色教材与外教授课,语境真实,使孩子深入了解英美国家社会结构与文化,把留守儿童教育国际化,面向未来,培育世界公民。

6、建立“四位一体”的体验式育人模式。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应该是全方面的关爱,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应该是全方面的教育,我校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努力联合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然教育,建立“四位一体”的体验式育人模式。净化留守儿童的心灵,丰富留守儿童的情感,尤其是“大自然教育”,我校帮助每个留守儿童都养一盆花草、一条小鱼或者小乌龟,让这些大自然的精灵成为孩子们最好的伙伴,让孩子们学会去照顾花草,去照顾小鱼、小乌龟,从大自然的实践中,感悟出帮助他人是多么的幸福。

天道酬勤,心血和汗水换来了丰厚的收获,我校留守儿童整体素质普遍提高,月月有变化,年年有提高。留守儿童性格开朗活泼了,对人宽容,乐于助人了;讲卫生、懂礼仪;团结同学、尊敬老师,回家自觉帮家长做家务;学习态度端正,刻苦好学,成绩明显提高。留守儿童懂得了知恩报恩。如一年级六岁小学生韩永卓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跟爷爷奶奶生活,养成了“以我为主”的坏习惯。好吃的自己先吃,好玩的自己先玩,从不想别人,通过学校的感恩教育来了个大转变。在周末离校前一天吃饭时,生活老师给每个孩子发一只烧鸡腿,别人都津津有味的吃着,唯有小永卓没吃而是把鸡腿偷偷塞进衣兜。老师看到后问他:“永卓,你咋不吃啊?”小永卓怯生生地小声回答:“俺奶奶病了,我要带回家给奶奶吃!”大家听了,都被小永卓的孝心感动的潸然泪下,这在感恩教育前是不可想象的事。开家长会时,家长纷纷反映:孩子进了希望学校变乖了,变懂事了,会干活了,会自理了,学习成绩明显提高,把孩子交给希望学校我们放心。

三、关爱教育留守儿童工作的体会

几年来,我校始终坚持留守儿童关爱教育,不断摸索前进,不断总结经验,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困难,很多艰辛,之所以能坚持下来,并能够取得一定成绩,离不开各级领导的支持,离不开校领导班子的坚定信念,离不开众多老师的无私付出,更离不开一整套关爱制度的有序运转。

1各级领导的支持和督促是学校敢于大胆创新,敢于尝试不同方式进行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动力。特别是市、县关工委和教育局的领导多次来校指导工作,是为我校开展各项工作的坚强后盾。

2,领导班子重视是搞好留守儿童工作的关键。

校董事会、校监事会、校关工委是我校高层领导,也是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核心领导。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是进行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的根本保证。留守儿童工作是我校的一把手工程,董事长单衍立亲自担任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经常听取留守儿童工作汇报,调查研究留守儿童工作情况,对留守儿童工作提出具体意见,对留守儿童工作专门拨出经费,为留守儿童活动室配备设施,支持开展留守儿童的各项活动。在节假日亲自带队和校关工委领导一起到困难留守儿童家慰问走访,正是校领导班子集体认识一致,思想统一,并亲自站在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第一线,才为我校的留守儿童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教师的认真负责和无私奉献是搞好留守儿童工作的基础。

教师工作在留守儿童工作第一线,每天都与留守儿童打交道,学习,生活在一起,增强教师的责任心和积极性,是搞好留守儿童的主要因素。全校教师都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做为自己的重要职责,把留守儿童当做自己的孩子,尽心尽力的关爱孩子,正如年逾80高龄的校关工委副主任周奉科所说“让每个留守儿童吃好、睡好、玩好、学好是我们的责任”,这句话道出了全校教职工的心声。

4,建立健全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是搞好留守儿童工作的保障。

留守儿童关爱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虽然都是留守儿童,但是每个留守儿童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都有着自己的性格,有着不同的背景因素。为了将关爱教育工作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真正做到温暖留守儿童的心灵,我们针对我校留守儿童现状,建立健全了各项制度,这些制度符合实际,便于操作,使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为做好留守儿童工作提供了必要的制度保障。

5、社会各界的关注是我校留守儿童工作的有效推动力。

我校留守儿童关爱教育工作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和帮助,很多企事业单位与我校建立合作关系,奉献爱心,热心帮助留守儿童。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使我校留守儿童关爱教育工作做得更细致,对困难家庭的孩子帮扶资助更有力,也让孩子们对社会充满了感激,进一步树立了积极回报社会的价值观、人生观。

“留守一份真情,奉献一片爱心”,走进孩子的心灵,尊重孩子的意愿,丰富孩子的活动,开发孩子的潜能,让孩子享受留守生活的快乐,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

十几年来,希望学校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也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认可,给予了一定的荣誉。     2003-2015年连续13年获县“教学先进单位”称号;2006年被省科协、省教育厅联合授予“省科普示范学校”称号;2007年被市教育局评为“菏泽市规范学校”;2008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单位”;2009年被省妇联、省教育厅、省文明办授予“省优秀留守儿童活动站”称号;2010年被评为“菏泽市园林化学校”;2011年被县政府评为“三项活动”先进单位;被中关委、中央政法委等评为“全国普法教育先进单位”;2012年被县关工委、教育局命名为“单县留守儿童教育示范学校”;被省妇联、省教育厅、省文明办授予“留守(流动)儿童示范活动站”;被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授予红领巾国学传承教育示范基地暨“东方少年国学院”称号;被中关委等十部委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基地”;2013年被菏泽市关工委、教育局命名为“菏泽市留守儿童教育示范学校”;山东卫视《天下父母》栏目命名为“亲情教育基地”;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授予“‘天使梦想屋’教育基地”;被国家关工委评为“全国基层五好关工委”。2014年被山东省普法办公室评为“山东省法制宣传教育示范基地”,被单县县委宣传部、县教育局、县共青团,县妇联联合授予“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先进单位”称号。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组授予“山东省中小学安全文化建设--重点研究基地”荣誉称号。2015年被授予“中国人生科学学会教育策划专业委员会学校文化实践基地”称号,被团中央“青年之声”教育联盟授予“青年之声国学教育示范基地”称号,被中国孔子基金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授予“孔子文化主题校园”称号,被山东省教育厅、共青团山东省委等十一个部门联合授予“山东省德耀齐鲁道德示范基地”称号、授予董事长单衍立“希望杯·第六届齐鲁儒商十大孝老爱亲模范”荣誉称号。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这些荣誉是领导对我们的鼓励和鞭策。我们的工作,距领导的期望、社会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我们任重而道远。今后我校将进一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贯彻落实省市关工委会议精神,虚心学习,分析和结合当前社会发展形势,继续扎实工作、开拓进取。坚守以知识、亲情、德育、自然为一体的教育方向,用最真诚的心温暖孩子、关爱孩子、培育孩子,把学校建成孩子们幸福的家园,通过教育实践,让留守儿童的心灵不再留守,尽管身在校园,但心却包容整个世界,培养出自强、自立、自尊、自信的高尚品质,塑造出传承经典、融入现实、开拓未来的完美人格,为中华文化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