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层视窗> 详情页
新时代“厦门关爱联盟”建设发展路径初探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http://www.zgggw.gov.cn/ 2019年11月29日

来源: 厦门市关工委

进一步夯实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基石”

——新时代“厦门关爱联盟”建设发展路径初探

“关爱联盟”平台建设的亮彩回眸

2006年以来,厦门市关工委在深入贯彻中央[2004]8号文件中,以大关爱的理念和先行先试精神,大胆探索实践,搭建了一个旨在发动海峡两岸更多的单位组织、社会团体及爱心人士共同汇集社会资源,关爱两岸下一代的社会化关爱联盟大平台。

经过十三年的实践和发展,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关爱联盟工作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关工委主动作为、有关部门积极支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构建了具有厦门特色的党政、学校、社会、家庭四位一体的关爱帮扶机制和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机制。在关爱助学体系方面,以党委政府为主导,各慈善机构、基金会、商会、企业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有力补充。在关爱青少年成长成才方面,以学校为主阵地,各类教育基地、快车团队、社区书院等实践基地、爱心团队为辅助力量,全方位、多领域、多层次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

厦门市关爱联盟已形成“一体两翼、三大力量、四个对接”的框架结构。
  “一体两翼”:一体,即建立以市委常委分管领导为组长、12家创始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关爱联盟领导小组领导体制。联盟下设办公室,日常经费列入市财政年度预算。联盟通过建立联席会和联络员例会及活动制度,确保联盟的常态运行。还创办了《厦门关爱微报》与《厦门关心下一代工作通讯》,进一步扩大宣传面,提高联盟的影响力。两翼,一是建立青少年成长成才的教育实践基地(阵地)。设立了25个跨厦、漳、泉三市的青少年教育实践基地,由军地24个单位成立了各种类型关爱“快车团队”,除定期的大型关爱活动外,还不定期地深入社区、边远山区、学校等基层单位开展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关爱活动,每年关爱青少年人数均达110万人次以上。二是建立为青少年办实事解难事的经济保障体。创建了近20个以单位(个人)冠名的关爱基金,并建立基金保留基数的滚动机制,确保资金连续不断地投入。据统计,近两年共筹集的资金达1.7亿多元,共资助学生14万多人,年度资助贫困生增加4.8万人。
  “三大力量”:一是以12个创始单位为骨干,携手其它70多个分布在各行各业的成员单位形成的一支社会化大关爱力量;二是创建一支以“五老”志愿队为骨干、人数达十几万的多元化志愿者队伍。这支队伍采取“项目带动、上下联动、有序推进、逐步完善”的原则和形式开展活动,取得显著成效。三是创建“社会化共建机制”。只要是自愿献爱心的单位、组织和海内外人士,均可与联盟或志愿队组织开展单项或多项的关爱共建活动。据统计,全市参加社会化共建单位共有2000多个,项目数千个,成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爱机制。
  “四个对接”:一是与行政职能部门对接。市委文明办、市教育局、工、青、妇等均为联盟成员单位,单位之间相互沟通协调,实现融合统筹对接,确保关心下一代工作更紧密更自觉服务中心工作;二是与企业对接。有20多家国有、民营企业以及外资企业协会均加入联盟,有数百家企业直接参与联盟的关爱行动,有效地助力扶贫助学、奖学和捐智助学活动的全方位开展;三是与慈善机构对接。市慈善总会、市红十字会及其红十字基金会、市残联及其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市教育基金会、儿童基金会等不少社会基金组织也加入联盟,扩大了关爱覆盖面;四是与对台交流对接。以联盟为平台连接两岸,推进常态化交流。如,每年互派参访团开展交流;组织台湾代表出席十一届海峡论坛·“关爱论坛”;分别在台湾、厦门举办七届海峡两岸老少书画摄影展和十?届两岸夏令营等活动;经国台办批准建立的《海峡两岸家教协作联盟》常态化交流运行良好。
  “厦门关爱联盟”平台建设的亮彩呈现,得到中关工委和省关工委的充分肯定,列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品牌。顾秀莲主任曾于2013年至2018年先后四次对关爱联盟工作做出批示,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殷切希望,为关爱联盟的提升发展指明了方向。

“关爱联盟”平台建设的问题反思

经过实践探索和调查研究,关爱联盟的平台建设也出现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也引起我们的反思:

1、在关爱联盟的定位及发展方向上缺乏认知力。关爱联盟的性质,应当是为了达到关心教育帮助青少年成长成才这一共同目标而采取的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享资源、同担责任的一种松散的联合体。联盟应当具有较强的战略优势:一是创造规模效益。通过构建联盟,扩大规模,产生协同效应,即“1+1>2”效应,提高关爱助学工作的规模效益。二是综合优势。联盟成员单位各有所长,通过联盟这个平台,可以把分散的优势组合起来,形成综合优势,实现各方面、各部门之间取长补短,实现互补效应。三是精准服务。从拓展助学内涵的要求来看,发挥各联盟成员单位的特长,可以有效地根据青少年的需求,实现精准服务。四是运作高效。联盟组织虽然边界模糊、关系松散,但却具有动机灵活等特征。上述特征决定了联盟存在方式的开放性、动态性和灵活性。但在实际运行中对关爱联盟这种优势和特征的认识、把握和运用还很不足。

2、在联盟单位关爱活动的集团化、系列化运作上缺乏执行力。虽然联盟各成员单位开展了不少关爱活动,但从联盟整体来看则存在碎片化现象,尚未取得规模化效益。同时,从活动形式看,也缺乏整体策划,因此集团化、系列化运作比较欠缺,品牌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要实现集团化、系列化运作,应该抓住重要时间节点,如“六一”、“五四”、寒暑假和重大活动等特殊时段;应该采取多层次联动,如市、区、镇(街)、村(居);应该做好“同题作文”这篇“大文章”。

3、在提升关爱层次、拓展助学内涵上缺乏扩张力。这些年,我们的关爱助学活动早已不局限于对困难学生的物质及资金上的帮扶,而是展现思想德道、心理、科技、艺术、生理、体育等多方位、多层次的关爱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关爱助学的内涵。但是,从全局来看,发展还不够平衡,服务的面还不够广泛。开展对教育者的再教育、开展巡回式关爱活动等探索不够。

4、在关爱助学工作向纵深、向基层发展上缺乏渗透力。近年来,有些单位已经迈开了关爱活动向下延伸的步伐,如市直机关关工委通过发动市直单位关工委与基层挂钩共建的方式,把关爱的触角延伸到社区和村。还有些单位不定期、不定向到基层开展关爱活动。这些都是很好的尝试,但总体上看关爱助学工作向纵深、向基层发展还未形成常态化,发展还不充分。有些措施还没有跟进,比如积极推广已经取得的好经验,召开现场推进会等;主动“搭船出海”,做好“党建带关建”的文章;还比如垃圾分类处理宣教工作等。

5、在教育实践基地的利用上缺乏吸引力。目前,我市一些教育实践基地的工作理念和方法,还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和广大青少年的需求,有的缺乏业务指导,存在经费不足、专业人才少、活动场次和规模受限、关爱工作开展相对困难;有些基地的展示内容、展示手段比较单一,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对教育实践基地的认定标准、审批程序等不够规范。另外,在基地的建设立项和建设面积上,与国家、省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如,现有的市教育实践基地(竹坝)只能保障市属中学初中学生参加实践的需要。  

 新时代“厦门关爱联盟”平台建设发展路径选择

下步走势,要针对平台建设存在的“五个乏力”,结合新时代新特点,紧紧抓住开展“基层政治建设年”的契机,进一步发挥品牌效应,广聚力量,强化服务,精准发力,持续用力,做深做实,使关爱联盟平台建设的步伐迈得更快更远。

路径之一:积极拓展“思想政治”建设阵地。

按照省关工委开展“基层政治建设年”活动要求,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增强抓好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政治自觉,坚持引领和服务青少年正确方向。为此,要积极协助有关单位组织创办和巩固、完善各种红色基因教育基地、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中心、“四点半”学校、校外辅导站、留守儿童关爱之家、科技工作室等,进一步强化与各级党政及主流媒体的沟通管道,借力党政机关及主流媒体的各类宣传平台,积极拓展传统媒体和互联网、新媒体的青少年思想政治建设阵地。

路径之二:健全完善“四位一体”关爱机制。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联盟的协调、互动机制,各成员单位要进一步发挥联盟的平台作用,切实把关爱工作做深、做实、做到位。一是拓展关爱助学内涵。不仅要扩大覆盖面,更要持续丰富和拓展关爱助学的内涵,既要对困难学生在物质、资金上予以帮扶,更要注意发挥联盟成员单位的互补优势,在思想、心理、科技、艺术、体育等各方面,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二是强化部门沟通协作。关爱助学涉及面广,不仅有政府单位、群团组织等,更多的是民间机构、企业和个人,要着力加强协作配合。教育、民政、残联等单位作为重要组织者,要进一步使用好“学生资助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内部数据信息共享,切实找准关爱帮扶重点,确保资助对象一个都不能少、资助项目一项都不能漏,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三是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关爱联盟各成员单位要开发、利用好各自优势和资源,形成关爱合力,使扶志、扶贫、扶智齐头并进,共同发展。各慈善机构和基金会要发挥好“爱心桥梁”作用,建立完善逐年稳定增长机制、管理运行机制、关爱方式和筹资模式,释放最佳效益。各教育实践基地要发挥好功能载体作用,为广大青少年提供更多更优质的社会实践平台。各快车团队要不断总结经验、巩固提升。爱心企业、社团组织等要主动担当社会责任,持续为困难学生提供勤工俭学、免费培训的机会,多组织开展更接地气的关爱服务志愿活动。四是注重长效机制建设。关爱联盟各成员单位都有许多很好的经验做法,要及时梳理总结,提炼形成好的品牌、好的项目、好的典型并加大推广力度。要结合工作实际,建章立制,健全完善工作机制,不断提升关爱联盟社会化民间助学模式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路径之三:规范执行“联盟组织”工作制度

首先,要按照市委领导调研时的要求,重新整合联络组织,进一步稳定组织架构和合作交流机制。即在关爱联盟单位设置联络员,制定联络员制度,进一步扩充关爱联盟成员单位,把市委台港澳办、市民政局、市司法局、市卫健委、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市委党史方志研究室等单位吸纳进来,作为关爱联盟成员单位。要严格执行《厦门关爱联盟联络员工作制度》,加强联系与沟通,充分利用联盟微信群这一实时、快捷的传播工具,定期推送“厦门关爱微报”,传播工作动态、典型经验和先进事迹。通过联盟会议、定期互访、外出考察学习等形式,建立联盟成员间的定期交流长效机制,及时互通信息。其次,联盟成员还应根据各自的定位,扩大可利用资源,形成真正的合力,共同关爱青少年成长。再次,联盟应拓展纵向联系与合作。各成员单位都有许多与之联系密切的下属单位或其它组织,拓展思路、构建纵向合作、提升联盟在关爱工作上的指导作用,并进一步争取各区、街道的支持与配合,打造多赢新模式。

路径之四:充分发挥“实践基地”教育作用

一是充分利用好现有基地。对现有25个青少年教育实践基地,要继续挖掘潜力、增强功能特色,强化沟通联系、实现优势互补,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科普知识传授、身心健康知识等各项关爱活动提供便利和服务;要按照“基层政治建设年”活动要求,针对青少年的认知规律和特点,努力充实基地的展示内容,创新基地的展示手段,丰富基地的教育内涵,不断增强教育基地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24个关爱“快车团队”,要聚力发挥优势,继续加大创新力度,把团队打造成青少年欢迎的“流动阵地”。逐步把各教育实践基地和快车团队打造成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可靠阵地集群。二是助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要积极协助政府及有关部门,建好市教育实践基地(竹坝)主阵地,抓紧新项目施工和投入使用,以满足市场需求。三是规范对教育实践基地的认定标准。为避免盲目扩张,要在对已授牌基地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制定市教育实践基地的认定标准及审批程序,根据需求和分布,做到合理布局,规范透明。总之要用新的思维、新的理念建设和发展教育实践基地,做到在数量上充实、质量上提高、机制上完善,让基地教育在青少年健康成长中发挥越来越好的作用。

路径之五:主动拓展“信息技术”教育平台。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网络强国”的发展战略。中关工委也高度重视网上关工委建设。各教育实践基地和快车团队要认清新形势、抓住新机遇、把握新特点、谋划新发展,主动应用新的信息技术拓展教育实践平台,积极探索在互联网和新媒体环境下进一步创新青少年教育实践的形式方法,以适应和满足青少年教育培养的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