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信息 > 调查研究> 详情页
江苏省泰州市青少年健康成长环境情况调研报告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http://www.zgggw.gov.cn/ 2017年01月04日

来源: 江苏省泰州市关工委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强调:“青少年是家庭的未来和希望,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江苏省泰州市现有青少年近137万人,约占总人口的27%。市关工委深知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健康成长环境,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极其重大的战略意义。为此,2016年6-9月,市关工委主动协调市文明办、教育、政法、工商等18个部门及各市(区)关工委,对全市青少年健康成长环境进行了专项调查。调研组采取了单位总结与座谈交流、心理健康测试与重点走访、查阅资料与分析研究“三结合”的方式。


基本情况


    近年来,江苏省泰州市各地各有关部门重视发挥组织网络和教育资源作用,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全市青少年健康成长环境状况总体较好。

   一、领导重视支持,提供必要保障。各级党委政府把青少年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帮助解决重大问题,协调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市委专题讨论并下发全市校外教育辅导站建设常委会《纪要》,靖江市、泰兴市、高港区政府明文规定各级关心下一代工作经费基数,海陵区政府投资建成江苏省仅有二家的辐射全区、市直中小学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及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市关工委、教育局、妇联倾力建立政府、社会、学校多元帮扶关爱“三童”(即留守、流动、特困儿童)服务体系,上争资金,倡导市(区)政府配套,共建83所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占总数的45%),其中兴化市投入500万元;全市流动儿童在公办学校就读率达100%。市文明办、教育局、关工委、团委、妇联积极打造乡村少年宫、校外教育辅导站、农家书屋、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之家等阵地,开展道德法制教育、才艺兴趣培养、文化知识补缺、文体娱乐、社会实践等校外教育活动。政法系统不断加强在校学生法制教育、公共娱乐场所管理、禁毒防打结合、释放回归青少年接茬教育等工作;高港区检察院延伸职能,汇聚合力,实施“牵手朝阳、校园卫士”六项工程。各级综治、文广新、工商(市场监管)、城管等部门积极整治校园周边秩序,净化青少年健康、安全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多数学校积极落实德育工作队伍、阵地、设施、制度、活动、评价等措施要求,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校园环境逐步优化。

   二、各类队伍发挥作用,形成工作氛围。全市基本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组织网络和服务体系。关爱载体方面,学校普遍建立个体咨询室、团体辅导室、音乐放松室、情绪宣泄室、沙盘治疗室、测试室等心理健康(学生成长)指导中心、咨询服务热线和网络、信箱、报刊、家长委员会等组织及平台。社会机构由各级文明办牵头负责未成年人教育,市及市(区)设立青少年心理健康观测站,创建心理咨询QQ群、微信群、咨询网站,全市1992个四级文化机构对青少年开放,1853个校外教育辅导站(点)担负学校、家庭教育的延伸和补充责任。服务队伍方面,学校普遍配备1名以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设课程和专题讲座,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各班主任通过培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个体咨询、督导、汇报等活动。市及部分市(区)文明办组织心理专家为家长、老师讲授青少年心理危机识别、自救知识与干预技巧,定期赴未成年人救助站、儿童福利院、残疾儿童康复中心等特殊场所开展心理咨询,排查青少年心理危机重点对象并跟踪服务。全市政法干警注重对失足青少年进行心理疏导。城乡4.3万多名关工“五老”尽力关爱后代,其中年志愿服务100小时以上的占1/3。发挥作用方面,各学校多数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和心理委员、志愿者积极开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危机干预、互联网与新媒体使用等知识普及、培训指导、观察记载、及时疏导或汇报、跟踪服务。一批校外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的社会工作者及留守儿童“代理家长”等志愿者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开展青少年心理行为观测、分析、汇报工作。各级关工组织及广大 “五老”积极发挥优势,特别是兴化市“万名‘五老’做万件好事”和构建困境青少年社保体系,姜堰区服务留守儿童“123456”模式和提高残障儿童生活经费,靖江市全程关爱孤儿困境群体等,有效促进了特殊群体青少年生存环境的改善。据分层抽样测试,市直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正常比例为68.67%。

   三、制度机制日臻完善,关爱服务日渐正常。学生方面,学校普遍健全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计划制订、组织实施、检查督导、考核评估等工作制度,心理健康知识宣传、课程教育、专兼职教师和志愿者职责、观测登记、建档管理、值班值勤、学生转介、危机干预等规章制度,家长委员会组织管理、家庭教育培训、家长会议、家访沟通等家庭教育制度,主题教育、社会实践、考核评价等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制度、机制,立德育人工作基本做到有章可循,稳步推进。留守儿童方面,市政府于2007年成立领导小组,出台关爱意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构建关爱、帮扶、解困、校外教育等服务体系和机制。预防犯罪方面,建立学校法制副校长、辅导员普法教育制度,校园周边环境、公共娱乐场所联合整治制度,禁毒工作“六进”、回归青少年接茬教育工作机制等。关心下一代方面,构建“争取党政重视,加强纵向指导,强化横向联动,整合各方资源”的服务青少年工作机制、制度。


主要问题及成因

   全市青少年健康成长环境营造工作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和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

   一、突出问题

   1.“三位一体”教育体系尚未健全。学校、家长普遍以考分评判学生的优劣。不少学校德教课时不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较少,老师数量和教育能力明显不适应学生需求。部分学生对德育、心理教育课程及教法反感,心理被“盘咸菜式”的学习而扭曲。全市未成年人校外教育基地偏少、零散且“小儿科”。部分市(区)公共文化设施缺项偏多,文化设施效用不强,以乡村少年宫、校外辅导站、家长学校为主阵地的社会教育网络不健全,设施条件、辅导力量、活动质量、教育方式、管理水平难以满足青少年需求,育人效果不佳。不少青少年对校外公益活动阵地、设施、方式不满意,有的进入明令禁止的娱乐场所。一些经营者执行凭身份证上网、实名登记等制度不力。大学校园旁的钟点房负面问题较多。

   2.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被调查的市直中小学校68所、51045人中,有轻度、中度和严重、重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分别占25.11%、5.78%、0.33%、0.11%。突出问题是“孤独”,达到51.95%;其次是过于勤奋、争强好胜、情绪紧张、容易自责等问题。心理问题反映在思想道德行为上,把安逸的生活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存在学习恐惧症、强迫症、焦虑症;多数不愿参加公益活动;生活自理能力较低;任性、自私、懒惰,不如意就抵制家长、离家出走甚至轻生;早恋和“学生妈妈”现象屡见不鲜。外来、单亲、特困家庭孩子的生存环境更差,心理问题更多更重。大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占28%,表现出对社会问题认知与人生价值追求的认识错误;道德认知与实际行动脱节;追求学习的功利价值倾向明显;抗压能力、生活自主和吃苦耐劳精神较差;有的贫困生过份抱怨社会和命运的不公。企业青年工人最关注企业给予的工资福利,最希望每年加薪及提供住宿、劳保、子女就近入学。“80后”的思想集中在“挣钱养家”上,主人翁意识不强;“90后”的存在工作怕吃苦、生活不节俭等通病。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较大,有的上网成瘾,身心健康受到影响。据市三中调查,上网学生中约有62.9%的出现个性化情绪,20%的有情绪低落和孤独感,12%的与家人、朋友疏远,5.1%的身体健康状况下降;有的孩子看了黄色、暴力、政治反动灰色信息,想入非非,甚至企图模仿,导致厌学、逃学甚至失足犯罪;网上交友自身利益受到侵害的事件频频发生。部分学校和家长对孩子上网一堵了之。

   3.特殊群体生存问题逐渐凸显。全市4.5万多名留守儿童存在“三缺”问题(即与父母缺乏感情乃至有隔阂;孩子学业、心理、行为缺乏必要的指导;行为习惯、心理素质缺乏连续的养成和磨练),有的自控能力差或自卑畏惧。“五失”(失足、失范、失管、失教、失业)青少年数量呈上升势头,违法犯罪逐渐成人化、低龄化、高智商化、暴力化。2011年以来抓获的刑事案件人员中,25和17周岁以下的分别占8.2%、14.1%,多为盗窃、抢劫等侵财型和毒品型犯罪。在受到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中,已满14不满16岁的增多。

   二、成因简析

   1.社会环境的影响。一是负面现象的直观刺激。辨别能力、心理防线脆弱的青少年面对官员腐败、社会贫富悬殊、各类诈骗案件、高学历难就业而低文化挣大钱等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心理失衡,导致理想信念动摇,学习目的迷茫。二是市场多元利益的负面作用。经济成分和利益关系的多样化,使青少年滋生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分配方式和社会方式的多样化,使其追求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社会就业难度加大, “读书无用论”思潮蔓延,产生怨恨政府等不良情绪,甚至厌恶社会而违法犯罪。三是校外教育基地缺失。部分少年宫、文化场馆等公益教育资源成生财之道;红色资源缺乏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校外教育辅导站因投入不足、条件简陋等因素,吸引力不强,难以有效覆盖。综合性的青少年校外教育场所严重不足。四是社会教育制度乏力。我市至今无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和成长环境管理法规,也存在有法不依现象;社会文化环境管理呈现相关部门各管各的尴尬局面;党委政府未建立协调、考核和长效的社会教育工作机制,一些地方和部门领导对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良好环境未真正担负起领导责任。


   2.家庭因素的影响。一是家长关系因素。父母经常吵架甚至离异的增多,极大地伤害孩子心灵。父母与子女缺乏充分交流,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双方产生隔阂甚至对抗。有的父母对有过错或学习成绩不好的子女不是骂就是打,造成孩子心理畸形。二是家长素质因素。有的对孩子灌输“反道德”观念;有的不务正业,自我形象不正等,导致孩子信任危机。三是教育观念因素。37.82%的家长不知科学的家教方法,26.1%的没时间教孩子,15.93%的家长教育孩子的意见不一。家庭教育异化为为学校服务、协助老师监督学生完成海量作业的附庸,危机四伏。


   3.学校教育的影响。一是部分校长、教师思想偏向。热衷于应试和“状元”教育,过于追求升学率。在德育教育中,存在重形式轻实效、重共性轻个性、重满堂灌输轻社会实践现象。二是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有限。专业心理教师遭人冷落而执意改“行”;部分班主任不能担当面广量大、情况复杂的心理疏导重任;部分教师视学生德教与已无关;班级心理委员只是简单报情况。三是有些教师歧视差生。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动辄公开批评甚至侮辱人格,或置之不理,个别学校借故赶出校门,直接损害其身心健康,导致破罐破摔。四是校家融合度不高。学校和家庭教育没有实现有效深层意义上的沟通、合作。孩子出现问题后,往往彼此抱怨、指责……学校负担过重、家长期望值过高,是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最重要原因。


对策建议


   1.着力构建党委政府主导工作机制,创造力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工作环境。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良好环境是一项面广量大、情况复杂并须持之以恒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健全“党委政府重视,相关部门尽责,‘三位一体’配合,社会各界支持”的长效工作机制。一是完善领导保障机制。党委政府应把此项工作列入精神文明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制,既督促相关部门履职,又明确文明委牵头协调,实行扎口统筹管理。二是完善“三位一体”教育统筹机制。建议市委加强文明委统筹协调,增设“未成年人促进会”,下设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个分会,真正建成以学校为龙头、家庭为基础、社区为平台,既各司其职又密切配合的“三位一体”教育体系。政府要支持培育多种形式的青少年服务中心,采用购买服务方式,确保有渠道、有办法、有阵地关爱青少年。三是完善教育资源整合利用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解决因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匮乏而引发其闲则生非等问题,各地要像海陵区文明委那样,充分整合少年宫、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红色教育基地和社区教育中心等资源,建设不同特色、不同功能的校外教育基地群,让其在引领和服务青少年健康成长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各级政府要把青少年校外教育基地建设列入民生项目,研制中长期发展规划,每年投入、分期创建满足青少年需求的综合性活动场馆;要多渠道筹措资金,新建青少年特色教育场所。四是完善法律法规促进机制。政府要担负制定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良好环境的政策措施,引导、规范和管理的主体责任。建议依据国家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明确市人大牵头,市文明办、综治办主办,市预防办、教育局、关工委参与,针对泰州青少年成长面临的突出问题,制定《泰州市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良好环境管理办法》,并定期督促实施,有力推动此项工作走上法治化轨道。


   2.强化学校教育主体作用,创造青少年学生快乐学习环境。学生身体不好是废品,学习不好是次品,心理不健康是易爆品,品德不好是危险品。学校教育要回归原位,一是践行“以人为本”理念。创新“卓越”学生健康学习观念、模式、机制,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要高质量实施素质教育“5十2”工程,丰富课程、实践、文化、管理育人四类载体,深化主题德育、自主学习、青春活力、实践体验和未来素养五大行动。要加大素质教育内容纳入中考的比例,构建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提高综合能力的学业成绩评价机制和教师教学业绩评价方式,完善对地区、学校教育教学全面评价的制度体系和标准。市及市(区)要建成与新课程改革相配套的省级校外素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完善教育基地依法向学生免费开放制度。要发挥培训、活动、指导三大教育功能,为培养青少年兴趣爱好、促进个性健康发展搭建平台。二是提升人文关怀效能。学校为学生创造健康成长良好环境,必须营造美之校园,让学生深受美德熏陶;打造美之教师,让学生敢于向老师敞开心扉诉说真情实感;塑造美之学生,努力挖掘每位学生身上一切可以成才的闪光点和内涵,让学生对学校有归属感、融入感。要配置标准化的心理测评软件,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状况测评,对测评结果处于预警状态的学生及时予以干预,通过咨询、疏导、再次测评等方式,进行跟踪服务。教育主管部门要创建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热线,与卫计部门联合成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专门会诊、干预、矫治学校无法处理的心理问题。三是提升校家深层融合度。学校要保障家长委员会委员对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的监督权和建议权。要建立由学校负责人、教师、学生及家长代表、社区代表组成的校务委员会,参与学校管理,做到人民教育人民管,校家携手育新苗。要肩负起家庭教育的研究和指导的主体责任,办好家长学校;拓宽校家交流渠道,增进校家相互了解;定期组织开展亲子联谊活动,加深亲子感情;坚持家访制度,尤其对新生、留守、流动、单亲儿童和校外住宿学生应访尽访、定期走访,严防教育监管缺失和安全等问题发生。四是提升学生文明上网水平。要坚持宏观导向和微观监管、宣传教育与技术监控、德治与法治、网上交流与网下社会实践“四并举”措施,标本兼治,堵疏结合。建立学校思想教育网络机制,规划和建好学校网络文化主题网站,开辟网络文化教育新阵地和网络文化专题论坛,组织网络文化心理咨询、指导,有计划地开展征文、书画、课件制作等比赛,把主旋律唱到网上,营造绿色网络文化环境。要加大投入,配齐硬件,强化建管用,培养优秀网络指导教师,建立学校与社会合作关系,提供设施、运行、队伍、环境资源保障,真正做到疏之有度、堵之及时。要强化网络文化时代的德教措施,耐心把网络问题从根源、本质上分析透析,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问题。要加强学生文化底蕴积累,让学生增强辨别防范能力。要健全网络监管制度,签订网络自律公约,通过技术手段对网络信息进行审查、过滤,控制学生无法接触有害信息。


   3.强化家庭教育基础作用,创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生活环境。一是建章立制。建议市政府规范家庭教育行为,明确相关部门、家庭的家教责任,明晰家教指导和服务界限,加强家教市场活动监管。要用制度推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区(村)组织重视职工、市民的家教问题,引领家长学会爱教结合、爱而有度,学会采用民主的教管方式,学会树好自身形象,重视培养青少年的劳动意识、文明礼仪和生活习惯。二是强化家庭主体责任。特别是要教育和监督青少年的父母或监护人依法履行监护职责和教育抚养义务,外出务工时要尽量携带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或父母一方留家照料,暂不具备条件的应委托有监护能力的亲属或其他成年人代为监护;双方外出务工的父母要与村(居)委会签订监护责任书,落实监护责任。村(社区)委会要督促外出务工人员每天或隔天在固定时间与子女电话联系,定期回家看望孩子;同时要经常以打电话(视频)、发微信等方式,向老师和委托监护人询问孩子在校、在家的思想、学习、生活情况,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妥善监护、教育、亲情关爱和家庭温暖。三是加大外力推动力度。发挥社区社工、关工“五老”等志愿者作用,为青少年提供心理咨询辅导、危机干预、关爱帮扶等公益性服务,落实社区与学校、家庭教育相互融合体系、青少年文明礼仪和生活方式量化评价及反馈制度、青少年社会实践教育考评机制。要把家教情况作为评选先进工作者、文明家庭的重要内容。


   4.强化公共教育的主导作用,优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学校、家庭、社会对青少年的教育培养,三者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对而言,社会应承担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良好环境的主导责任。一是完善社会教育体系。各级文明委要牵头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体系,突出发挥社会教育引领作用,力促三方教育相互配合和促进。城乡基层党组织及工青妇和关工委等群团组织要切实履行社会教育职责,推行网格化管理与“三结合”教育联动模式,推动社会与家庭、学校协同发力,形成青少年在家有人管、校内有人教、社会有人问的教育格局。文明办、教育、民政等部门和群团组织要把青少年健康成长教育纳入公益创投项目,充分整合利用校外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基地,把普及家教知识列入“百姓大讲堂”“道德讲堂”“家长学校”等宣讲内容;要创办青少年教育网站,拓展青少年心理教育服务网络,编发家庭教育指南,举办青少年父母或隔代祖辈培训班;要抓紧出台市10部门《关于促进全市城乡社区校外教育辅导站“强内涵 提质量 上水平”的意见》,政府加大投入,适度扩大站(点)覆盖面,切实改善办站条件,充实师资力量,适应需求辅导,增强吸引力和育人效果。要建立监测机制。借鉴浙江省杭州市的经验,建立泰州市青少年成长发展环境监测网络,主要监测、衡量全市青少年生存和发展现状,研究影响青少年发展的各要素情况、相互关系及发展趋势,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以此推动国家有关未成年人法律法规和思想道德建设部署要求在泰州落到实处。二是健全社会干预机制。要坚持堵疏并举原则,加大法治宣传力度,深化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教育和零犯罪社区(村)创建活动,做到狠抓重点环节,注重重点群体,紧盯重点区域。精心组织实施“四净化”(即净化文化市场、网络、出版物、荧屏)工程,严厉打击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违法违规行为,给青少年一片文化净土。加大预防犯罪工作人财物投入,大力推行关工“五老”、家长、政法干警“三结合”,扎实推进“五失”青少年“结对帮教、引领人生”活动和社区矫正、接茬帮教正在服刑和回归青少年等工作。要健全长效干预工作机制,建立政府主导、综治部门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组织领导体系和责任体系,将三涉(涉毒、赌、黄)管理和“四净化”工程纳入综治和部门效能建设考评内容,实行责任追究制和 “一票否决制”。要完善并执行人文环境整治联席会议和联合执法制度,创新日常监管措施,严查网吧、娱乐场所违规接纳未成年人和容留青少年 “三涉”的经营者,除依法处罚外,对情节严重的吊销其营业证照。坚决取缔含色情、暴力、赌博等内容的游戏厅、录像厅、歌舞厅、出租(钟点)房,所有娱乐场所要安装监控摄像镜头,并引进江西省人脸识别技术。通讯部门要在晚上零时到次日早上8时切断网络信号,有效监控超范围、超时经营和违规接纳未成年人等问题。要充分发挥公益性电子阅览室作用,鼓励建设一批非营业性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安装封堵不健康信息的过滤软件。要完善举报有奖制度,形成无处不在、无时没有的全社会监督格局。三是关爱特殊群体。对留守儿童,要切实贯彻执行国务院【2016】13号和省政府【2016】104号文件规定,健全关爱服务体系,完善财政助学政策,在下达助学资金时兼顾民办学校关爱留守、流动儿童,按有厕所有浴室有食堂等生活设施标准,改善寄宿制留守儿童宿舍条件,并实行“双班主任制”,力保其生活照料亲情化、学生辅导多样化、日常管理规范化、时间支配合理化,让其步入生活不失助、道德不失范、学习不失教、心理不失衡、行为不失控的健康成长轨道。要发动有关部门为特困家庭上学子女捐资助学、结对帮扶、志愿服务,推广泰兴市对其实行免费乘坐公交车做法。对企业青工,要分别 “80后”“90后”对象,创新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方式方法、载体,把他们的核心价值观从“挣钱养家”引导到“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上来,把教育与解难题、应诉求紧密结合起来。对特殊青少年,积极规范社会管理力量救助流浪人口中的青少年,严打黑恶势力;要落实有关政策措施,完善服刑人员子女托养、监护、教育、管理工作体系;创建工读学校,系统教育、矫正、挽救有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全面排查登记闲散青少年,建立区域性信息管理系统,加强监护、学业辅导、就业培训、安排就业等措施。要发动关工“五老”和社会志愿者与各类特殊青少年开展“手拉手·交朋友”活动,构建社会教育与学校、家庭教育“三位一体、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为特殊青少年营造与其他青少年一样优良的学习、生活和社会文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