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基地 > 党史国史教育基地> 详情页
让党史国史在每个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http://www.zgggw.gov.cn/ 2017年11月28日

来源: 山东省关工委

 

---记“五老”志愿者闫玉坤和他的家庭红色展览馆

    题记:在滨州市无棣县,有这样一位"五老"志愿者,30年党龄,40年旧品回收活,收集与革命战争有关的资料、图片、物品3500余件,自费搭建无棣首家农村家庭红色展览馆,无偿向校园师生和周边群众开放,受益达2万余人次。他叫闫玉坤,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乡土雷锋”。

40年痴迷红色收集

     闫玉坤的家庭红色展览馆坐落在滨州市无棣县信阳镇闫家花园村的村东头,三间平房,不大的天井,外观看是典型的鲁北平原农家小院,简易的铁大门上方高高悬挂着一方鲜红的家庭红色展览馆牌匾。进院后,浓浓的红色气息扑面而来,正房整面北墙贴满了毛主席参加土地革命、长征等不同时期的巨幅照片,西墙面悬挂着裁剪成不同式样的新时期国家领导人出席重要节日场合的各色海报,给人的像是进了历史博物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顿生。闫玉坤更多的藏品是摆放在正房客厅里的,从建国初期到毛主席逝世各个历史时期的主席像章、《论持久战》等书籍报纸文献等,名类很多。藏品太多墙上挂不开,他就用红枣木墩搭建了一个长条桌当展台,上面有《红灯记》等小人书和开国元帅手迹,供周边群众和学校师生阅读和瞻仰。闫玉坤的家庭红色展览馆俨然就是一座穿越时空触摸历史、追寻先辈革命足迹的记忆殿堂。

闫玉坤40年不间断痴迷收集红色藏品的决心和毅力,来自父亲的熏陶。其父当过村里30多年的支书,时隔一段时间就会把精心存放的党刊报纸、革命宣传单、伟人画像和战斗小人书分类整理寄存到村里的饲养处,那时村里不像现在有支部办公室,有电视和网络,饲养处是当时全村老少爷们农闲时最为集中热闹的地方。因为老闫父亲的缘故,闫家花园村的老百姓在饥饿的年代,精神食粮却异常充足。毛主席的革命功绩也在幼小的闫玉坤心中扎下了根。闫玉坤上学后,就特别喜欢收藏毛主席像章等红色藏品。84年当兵入伍后,他省吃俭用,时常把部队发的津贴省下来换成革命书籍。退伍后,他回家务农,习惯未改;冬闲时去外地销售网兜,更扩大了他寻找红色藏品的视野。一个冬天下来,别人都是揣着挣来的票子急着往家赶,他却追着当地人询问哪里有旧品收购点,挣来的钱又被他用作购买毛主席画像书籍的资金了。有一年连回家的车费也没剩下,从河北盐山到山东无棣他跑烂了一整双新棉鞋,冻得不成人形。家人几乎没认出他,又疼又怨。他却憨憨一笑,从怀中小心翼翼地摸出几张热气腾腾包裹严实的《人民日报》,对家人说:“76年9月19号的报纸,上面有毛主席老人家的追悼会,这次寻到宝贝了!”到目前为止,闫玉坤共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的各类红色藏品已达3500余件。

QQ图片20171124145045.jpg

无棣县的有关领导在参观展览馆后,不无激动地说:“这些丰富的藏品和藏品背后承载的历史故事,以及老闫这40年辛苦收集之路本身就是一段感动人、教育人、鼓舞人的红色记忆,值得全县师生都来接受党史国史教育!”

30年党龄厚德担当

老闫不是个孤芳自赏的人,随着藏品的不断增加,闫玉坤萌生了在自己家里开办一个家庭红色展览馆的想法。2007年,憨实的他把所收藏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毛主席画像分类装裱、悬挂上墙,将红色书籍和报纸封线上架,一个“红色展览馆”在他的小院中赫然成立,引来不少村民、学生和单位前来参观。他自己则当起义务讲解员。有人笑话老闫傻,老闫的不少展品是孤本,价值不菲,就那么露天摆着,太可惜了。可老闫却说:看着心血爱物日晒雨淋我也心疼,但是它们的展出对群众、对孩子们来讲,换回的价值会更珍贵!

在党的生日、建军节、国庆、纪念抗日战争等重要节日活动期间,老闫都会诚邀周边学校把革命传统教育课堂搬到自己的家里,老闫的家庭红色展览馆不折不扣的成了学校传承革命经典、进行党史国史教育的基地。不仅如此,老闫的家庭红色展览馆也成为了对教师进行党史国史教育的重要课堂。学校每年都安排新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和新入学的学生到老闫的家庭红色展览馆里来感受红色文化,听一听老闫上一堂特别的爱国教育开学课。2015年新参加工作的90后女老师信召红不无激动地说:到我县首个家庭“抗战展览馆”里来感受红色文化,是我和我的学生收到的最宝贵的节日礼物,也是最宝贵的人生财富,那么多真实的老照片和抗日海报摆在眼前,深深地震撼了我们。

老闫这位“五老”志愿者义办家庭红色展览馆的善举,最早在2012年7月14日的《光明日报》报道之后,各方媒体纷沓而至。老闫成了名人,来展览馆参观的人和单位部门更多了,除了滨州、无棣当地的,近年来一些外省人也纷纷慕名前来。老闫虽然更加忙碌起来,但他有个小记事本,重大节日和宣教日他心里明镜一样。老闫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要相信小手拉大手的能量,他们是中国梦的践行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作为一名关工委“五老”志愿者再忙也要把日程和开放时间先留给学校、先留给孩子,为此老闫不知牺牲过多少个农忙日。每年的雷锋纪念日来临之前,师生们都要早早的来到老闫的家庭红色展览馆,主动帮老闫整理雷锋日记书籍、擦拭相框海报、布置展览桌台,为迎接更多群众的参观学习、接受雷锋教育提前做准备,积极传承、践行老闫身上这份珍贵的“乡土雷锋”精神。

10年辅导员义务宣讲

2007年,在学校的邀请下老闫担任了信阳镇小学校外“五老”辅导员。为了尽快熟悉关心下一代工作,老闫虚心向在校老师、班主任请教,主动阅读德育管理和心理咨询书籍,经常深入课堂、深入到孩子们中间,了解当代孩子们的所需所求所盼,成为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有力助手。10年间,他在自己家的展览馆里无偿做革命传统教育报告近百场,受益师生达2万余人次。他对低年级孩子讲述“为中华崛起”的故事;和高年级学生一同网上祭奠英烈、追梦忠魂;对青年教师谈“理想与责任”;对管理干部讲“勤政担当”。每一个像章、红色书籍背后的历史和故事,老闫信手拈来。老闫的报告联系实际,小事情彰显大道理,再加上现场的红色藏品,对听众来说都具有很强的震撼力和深刻的教育意义。老闫发扬心系国家、情铸未来、主动作为、乐于奉献的精神,为下一代健康成长传递历史风采,快乐奔波,成为信阳镇一道积极发挥正能量模范作用的亮丽风景线。

还有两件事不能不提,一个是研发教材,一个是“百千儿童进工厂”德育活动的有效实施。

2012年9月,信阳镇小学打算编著一本内容涵盖信阳人文资源的教材读本,急需一位熟悉信阳历时的本土人士指导。老闫当过兵,退伍后曾在政府当过一段时间宣传干事,专职撰写新闻稿件,每年在报纸、电台用稿量都在40篇以上,他无疑是最佳人选。当编辑小组联系到老闫时,老闫放下手中的农活毫不含糊地答应下来,“孩子懂家才会爱家,爱家才不会忘本,才知道该怎样去奋斗,学校办乡土教材这事是是功德千秋的大好事,我支持!”在老闫的帮助下,学校研发乡土教材工作进展很快也很顺利,4个多月时间,整理出信阳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及人文历史和社会发展资料百余件,一本涵盖科学考证、田间坊说、文献索引的校本教材《乡土信阳》新鲜出炉。

另外,老闫还致力于对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和传承,开展了“百千儿童进工厂”德育活动。他积极协调主打苇帘、根雕等老手艺产品的旭绿工艺品公司将车间义务为学生开放,将车间变为孩子们学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课堂。学生们在参观、了解苇帘加工过程的同时,感受到父辈们依靠灵巧双手和勤劳工作换取幸福生活的美好梦想。“爱家,才能爱祖国。”这是老闫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信阳文化景点魏王庙落成不久,老闫还在魏王庙前为信阳小学的孩子们义务导游了一把!老闫,可谓是奔走在关心下一代工作琴弦上的真正“五老”。

党史国史教育永远在路上

尽管藏品达上千件,可老闫一件都不卖,时间长了乡亲们为他疑惑:你到底图个啥?老闫总是笑而不语。妻子庞秀文是老闫的坚定支持者,由于长期农活劳作,患有风湿腰痛病,阴雨天发作起来疼痛难忍,下不了床,坚强的她从未去大医院治疗过,更没有向老闫抱怨过一声苦。儿子和儿媳在家中开了一个6平米的小卖部,微博的盈利也都投入到老闫对下一件红色藏品的寻找和购买上。尽管生活水平不是很理想,但孝顺的儿子儿媳也义无反顾地坚定支持老闫:俺爸办的是正事,关心教育孩子是大事,不管花多少钱俺们都支持他!”

有多少次,老闫也想歇歇脚,好好忙于生计,回馈家人。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更加坚定了老闫把红色收藏坚持下去的决心。一次偶然的机会,老闫在收集的旧报纸上读到这样一则信息:青歌赛选手在综合文化素质考试时,竟把新西兰国旗说成是中国国旗。老闫说:“当时读到那段文字时,我心里特别的难受,能参加青歌赛,那都是高素质的人才啊!三岁孩子都熟识的,成人怎么会说错呢?心里紧张就是答错题的借口吗?我看这不单单是知识的沦陷,更是道德素养的缺失。”时隔多年,提及此事老闫显得还是很激动。老闫动情地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啊!我的展览馆不大,可我一直不断地努力去寻找、去充实,我就是要让咱农村的孩子从小就能够近距离地接受党史国史教育,至少无棣、滨州的孩子长大后不会做出不识国旗、党员不知建党日的荒唐事!”老闫是铁了心要把收藏、展览党史国史藏品这两件事做好。“空闲时,我总爱围着校园的栅栏走一走,看一看操场上奔跑的孩子,听一听教室里童稚的歌声,再干活就有使不完地劲儿了!”老闫一脸真诚地说。

红色收藏,是老闫要用一生时间来完成的壮举,红色传递,是老闫感恩社会、回馈社会的崇德善行。老闫和他的红色小院,谱写出的是一首关爱下一代的恢宏乐章。